[浙江]阿果
尖齒鐵耙在身前掄出半個弧,扎落到土中,掀起的烏褐土塊一個鯉魚打挺,躥出的曲蟮如一根根肉馕。七八只黃茸毛的小鴨,嘴里“嘎嘎嘎”驚呼,擺動小短腿跑過來,把泥土圍成團,小扁嘴一口鎖住逃竄的曲蟮,脖子一伸一伸,把美食咽進喉。
吃飽后的小鴨如一只只小皮筏,在池塘里嬉戲開了。輔以活食半月,小鴨翅膀長出了硬毛,竹竿一揮,被趕往田畈,那兒有螺、有螻蛄、有水草和浮萍,少年鴨要自己謀生啦。
瑪瑙紅,身體呈圓筒形,近頭部有外凸的環節,老家人口稱的曲蟮就是蚯蚓。
話說,菜園哪來這么多曲蟮,是家父養的。他退休后,將灌木野蠻生長的一塊地改良成菜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砍伐翻墾,細細揀去小石塊和盤結的樹根、草根。四圍以槿條、油竹做籬。
良田的雛形有了,可硬邦邦的黃土如何種菜?家父在菜地一角,挖了個五六平方米下沉的穴,鋪稻草,買回的羊糞倒進去發酵,是為曲蟮的產床。菜幫、爛瓜果、民宿產生的廚余,都是曲蟮的食物。曲蟮飯量驚人,吃口糙,投什么吃什么,清潔能力堪比《機器人總動員》中的瓦力。
被劃歸低等動物的曲蟮,同樣是改善人居環境、優化土壤的工程師。
把曲蟮連帶產生的有機肥一道施到菜地里,過了兩三周,菜地“板結”變 “松軟”。翻出的土壤,如濕潤的糕粉,持齒耙來回耬,劃成方的、長的地塊,如面包組織一樣細密有彈性。終于,地上瓜果蔬菜興旺發達……家父的原則,菜畦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澆菜用河塘水或天落水,挑到菜地,用長柄水勺,在菜畦上潑出一輪輪水花。
那天,家里的民宿入住了一家上海來客。吃了菜園摘下的黃瓜、西紅柿覺得味道真好,一家三口隨我們到了菜園。家父講述養曲蟮的好處。他從培育床中,大手捧起掛面一樣的曲蟮向他們解釋,一條曲蟮一年能繁殖2000條后代,斷成兩截,只要回到泥土里,照樣能活。家里弄個堆肥箱,處理掉易腐垃圾不說,肥料足夠家里種花草、種草莓。
男女客人聽得興致勃勃,打算捎一罐帶回家養。那六七歲的小女孩,躲在媽媽身后,露出半張小臉,無論怎樣鼓勵也不敢正眼瞧。
那天一場雷雨后天放晴,幾個大人在涼亭里打牌,突聞不遠處玩沙的女孩在哭泣。大家紛紛跑了過去,聽女兒一邊抽噎一邊解釋。原來,小女孩在水泥地上看到一條蚯蚓,怕它曬死,就勇敢地捏起了它,把它扔到了草地。扔完她就嚇哭了!送迷途的曲蟮回家,就算害怕,也鼓足勇氣完成心愿……小女孩的舉動,令在場的成年人感動不已。
送曲蟮回到泥土,它們安居樂業,我們才能擁有生機勃勃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