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
第一次看到“愛窩窩”這三個字,是在梁實秋的文章《北平的零食小販》里,該文歷數了許多北京(民國年間稱北平)的零食茶點,其中有一段云:“糯米團子加豆沙餡,名曰‘愛窩’或‘愛窩窩’。”這么簡單的一句介紹,讓我在讀到這里時,不由得停頓了一小會兒,想象這是一種什么食品,愛窩,是指食品的形狀呢?還是指它的口感?口感實在是說不通的,形狀又是什么狀呢?“糯米團子加豆沙餡”,這不就是我們老家春節或正月十五時包的“湯圓子”嘛。不僅可以包豆沙餡,還可以包芝麻、紅糖和一塊肥多瘦少的豬肉,也有包豆腐和一塊冬瓜的,包冬瓜要配白糖豬油。這種湯圓屬于水點心,有時是當飯吃的。
后來讀周作人的《書房一角》,有一篇《記愛窩窩》,描寫倒是清晰了,卻讓我更糊涂了。周氏在文章中說:
“愛窩窩為北京極普通的食物,其名義乃不甚可解,載籍中亦少記錄,《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有愛窩窩一首,注中亦只略疏其形狀,云回人所售食品之一而已。閱李光庭《鄉言解頤》,卷五載劉寬夫《日下七事詩》,末章中說及愛窩窩,小注云:‘窩窩以糯米粉為之,狀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餡,蒸熟外糝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窩窩。田間所食則用雜糧面為之,大或至斤許,其下一窩如舊而覆之。茶館所制甚小,曰愛窩窩,相傳明世中宮有嗜之者,因名御愛窩窩,今但曰愛而已。’說甚詳明,愛窩窩與窩窩頭的關系得以明了,所記傳說亦頗近理,近世不有仿膳之小窩窩頭乎,正可謂無獨有偶。詩為丙午作,蓋是道光二十六年,書則在三年后所刊也。”
說糊涂,有三點,是周氏引用小注里的,一是“大或至斤許”,能蒸這么大,如何食用呢?二是“茶館所制甚小”,有多???不像前邊“斤許”那么明確。三是“蒸熟外糝薄粉”,這又是何等操作?“糝薄粉”是增加口感,還是方便吃食?這些都沒有說清楚。還有一點,雖然明白了些,卻也讓我不能信服,“上作一凹,故名窩窩”。原來不過是表面上“作一凹”,似乎像極了一個人的小酒窩。但我總是覺得“愛窩窩”更是說糯米團子和其所包的餡的,難道不是嗎?糯米團子的外皮就仿佛是溫暖的被子,里面的餡,就是一個小人兒了。直白了說,是一個小人兒躲在他的被窩里,所以要“愛窩窩”。
周作人還寫過一篇《窩窩頭的歷史》,也引用了上述小注,并在該文的最后一段云:
“天下事無獨有偶,窩窩頭的故事還有下文。北海公園有一家飯館名叫‘仿膳’,是仿御膳房的做法的意思。他們的有名食品里邊,便有一種‘小窩窩頭’,據說是從前做來“供御”的,用栗子粉和入,現在則只以黃豆玉米粉加糖而已。所以北京市面上除真正窩窩頭以外,還有兩種愛窩窩與小窩窩頭,留下一點歷史的痕跡。‘窩窩頭’極是微小的東西,但不料有這么一段有意思的歷史,可見在有些吃食東西上如加以考究,也一定有許多事情可以發現的。”
按周作人的意思或考證,“愛窩窩”和“小窩窩頭”算是和窩窩頭“同科”的食品了。
有一次和一個“老北京”聊起北京的小吃,我想起了梁實秋和周作人的文章,說起了愛窩窩。他說他知道,小時候看到他祖母做過,挺費事的一種食品,可以當飯吃,也可以當零食點心消閑,做法是,把糯米淘洗干凈了,像蒸干飯一樣,在鍋里蒸熟,冷卻后,把糯米飯搗成泥狀,再弄成餃劑子樣,拍扁,把準備好的餡子包進去,什么都可以包,咸的甜的酸的,葷的素的,還可以包芝麻粉,包豆渣拌蘿卜絲??梢允丘z頭形的,也可以是寶塔狀的(寶塔狀的不就是窩窩頭嘛),上籠蒸熟,就是愛窩窩了。這就佐證了周作人的考證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位“老北京”朋友是個義氣中人,嘴上說了不算,還要親自實踐,根據記憶,做了一次,特地請我們去品嘗。那天臨去赴宴時,還請教了周圍的朋友,問他們是否知道愛窩窩。他們當然是知道的,只是一聽說我要去赴宴,專吃愛窩窩,便善意地提醒我,一定會失望的。待到吃上真實的愛窩窩時,倒是沒有失望,但也沒有覺得有多么的好吃,真的就是湯圓而已,只不過是在籠子里蒸的,如果在鍋里煮,就是湯圓了。說實話,還不如直接煮成湯圓了。當然,我也沒有這么說。我知道,這些傳統的食品,在多年的演繹中,制作的手段因人而異,會發生各種變化的。我朋友的手藝,可能比他祖母要差多了。因為我看出來,他對自己所做的愛窩窩,也是表現出略略的泄氣狀,只是面子上不予承認罷了。
真是無巧不成書,我那天在稻香村買點心,看到一種食品叫“艾窩窩”,我立馬就想到梁、周二人所寫的“愛窩窩”。“艾”“愛”同音,是不是同一種東西呢?我仔細看了看小包裝上的配方,也有糯米粉成分,所包的餡子,有香芋味、板栗味等多種。但僅從形狀上看,和那位老北京朋友所講和所做的粗獷的愛窩窩又大相徑庭,屬于扁圓形的,極小,按克賣,500克能稱很多,和窩窩頭及湯圓子簡直風馬牛不相及。這又是為何呢?我買了一點,嘗了嘗,糯甜而微香,所謂“某某味”,是指其中的餡子。老實說,它比窩窩頭、湯圓子要精致多了,比我老北京朋友所做的愛窩窩簡直不屬于同類。我又糊涂了,這究竟哪一種是正宗呢?其實,追究這個也沒有意義了,“艾窩窩”和“愛窩窩”是不是“同宗同族”,也暫且不去管它,如果是傳承,就只當它是傳承罷了。如果不是傳承,就當是另一種食品了———適應時代變化,也是應該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