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這座老教學樓老了嗎

      張廣智

      太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在復旦大學校園里正沿著望道路西行,至無名路右拐,行十余步,即見一幢教學大樓呈現在眼前,這是我大學讀書時上課的地方。掐指算來,我與她已結下一個甲子的情緣。此刻,我站在她面前,回想起昔時這里的人、這里的事、這里的風聲雨聲,一切都難以忘卻。

      不時會遇見“歷史系四老”

      且把時空定格在這里,從三樓1239教室里傳來了大音:“一個怪影(現譯為‘幽靈’)在歐洲游蕩——共產主義的怪影。”(1959年人民出版社中譯本)這是《共產黨宣言》正文開首的句子,其聲鏗鏘、其音洪亮,穿越112年的時空隧道,在這座教學大樓里飄蕩,響徹東方。

      1959年9月,我就讀于復旦大學歷史系,吾系為一年級新生開設的課程中有一門《馬列主義基礎課》,任課的袁緝輝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為我們系統講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闡述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而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的最高理想。這些話語描繪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深深地蘊藏在59級歷史系學生的心坎里。

      復旦大學得20世紀50年代初院系調整之益,調進了不少各地大學的精英,開始步入百年校史上的“第一次騰飛時期”,昔時簡公堂和子彬院實在容納不了日益增加的學生,于是在1953年末新建了這幢教學大樓,之后繼續東擴,于1957年前后,新圖書館與另一座教學大樓落成。時人按建造兩座教學樓時間的先后,稱前者為“老教學大樓”(現為第一教學樓),后者為“新教學大樓”(現為第二教學樓)。

      這座老教學樓,好比一位老母親,始終哺育與陪伴著我們。當時的歷史系集聚各地英才,名教授云集,擢居為國內史學重鎮。且看:在這座樓的門口、過道和教員休息室里不時會遇見“歷史系四老”陳守實、周予同、耿淡如、周谷城,還有譚其驤、蔡尚思、王造時、陳仁炳、田汝康先生等,還可以見到當時已脫穎而出的中青年史學家,如程博洪、張蔭桐、胡繩武、金沖及等身影,他們為我們開設基礎課,也開設專門化課程。先生們上課各具特點,精彩紛呈。

      舉一例,周谷城先生為我們講授基礎課《世界古代史·導論》,只見他西裝革履,戴著金絲邊眼鏡,顯示了大牌教授的風度。他上課時,一節課的小半部分時間讀講稿,大半部分時間開“無軌電車”,天南地北,海闊天高,侃侃而談。當他講到與毛主席的交往時,我們都豎起耳朵聽,大呼過癮。周先生立意培養年輕教師,接他講《世界古代史》正課的是初執教鞭的李春元。一天,周先生悄悄地進了1239教室,一聲不響地在課堂中“巡視”,還不時止步,翻看學生的課堂筆記。此時,那金絲邊眼鏡的一邊鏡架掛在耳朵上,另一邊在眼前晃動著,嚇得那年輕教師滿臉緋紅、言辭木訥。前些日子,我在系里碰到已近鮐背之年的李老師,回憶起在老教學樓授課時的往事,我們笑得前仰后合。

      5年里,我們在這里不僅是上課,還不時聽到專家學者的精彩講演、校慶學術報告會的激烈爭論、各類文娛晚會的動人歌聲,并且聽聞了音調未定的時代雜音。

      先生抱病授課,不說一聲苦

      1964年7月,我本科畢業后考取了吾系耿淡如先生的研究生,專攻西方史學史。于是,我搖身一變,成了耿師的“助教”。我的“助教”工作有幾項:為學生進行課外輔導、為耿師編譯的教學參考資料助力、為先生正在翻譯商務印書館約稿的古典名著《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校核。這是先生最后一次為本科生上課。因我系師生參加運動,打亂了原先的教學計劃,這“最后一次”竟然從1965年12月15日開課,那時上海已入冬了。

      每逢上課的日子,一大早,耿先生就從西南方向的天平路家里出發,換乘幾輛公交車,趕往東北角的學校上基礎課《外國史學史》,早早地來到二樓教員休息室休息。因那年初他重病開刀,原來孱弱的身體更為虛弱了,坐定后便大口地喘氣,不時地咳嗽,歇息后便與我說起了“閑話”,繼而又咳嗽不止,看了真叫人心疼。此時我真想說:“先生歇歇,我來替你上吧!”這顯然不可能,因為當時我還是個研究生,水平不夠,何況那時全校還沒有研究生為本科生上基礎課的先例。先生抱病授課,堅守在教學崗位上,卻從不說一聲苦。他課后去教員休息室稍息后,我扶著他老人家一步一個臺階下樓,出校門等公交車,一上車即有人讓座,我目送著汽車向前開去……

      我走上講臺,接續前行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了歷史科學的春天。我也成了歷史系的一名教師,正式走上講臺為學生上課,在老教學樓的各處留下足印。胸前別著的毛式繁體字“復旦大學”校徽,熠熠閃光,提醒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使命擔當。

      在春風里,學習為先。十年荒廢,重操舊業,急需補課。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以求有新領悟,“知新”應汲取新知識。我謹向歷盡劫波、煥發青春活力的西方史學史前輩吳于廑、張芝聯、譚英華、郭圣銘等老先生們學習,也就近虛心向同仁學習,如我系朱維錚領先為本系77級學生開設了《中國史學史》,我去1234教室旁聽,他的講稿已寫就(但從不念稿子)。教學大綱不凡,他的思辨才能與口才也俱佳,選課學生佩服之至,值得我為準備開設的《西方史學史》一課學習借鑒。在此略說其后,他從老教學大樓出發,走出復旦,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了享譽海內外治中國史學史的大家。然天不假年,他英年早逝,令人嘆惜也。

      在春風里,接續前行。我于1982年上半年為本系78級、79級學生開設《西方史學史》課(當時還稱《外國史學史》,是選修課)。為此,我做足了功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溫故”以繼承,盡量說“新知”,把這幾年的科研成果與學習心得運用于教學。一學期課下來,我疲憊不堪,但自感對得起先師,也對得起選這門課的學生。最近讀到讀史老張(本名張國偉,復旦歷史系78級學生)的大作《那些年,他們還不是教授》,其文以他自己當年的日記為史料,記敘不少中年教師上課時的風采,除朱維錚、沈渭濱等外,鄙人亦被忝列,這或許是當時選課學生對我“首秀”的褒揚。

      在春風里,播種耕耘,我上課不久后,《外國史學史》便易名《西方史學史》,與《中國史學史》成為歷史系學生的必修基礎課。我在為他們上課時,努力為每個學生的史學專業打好基礎,也留意發現與培養有志于西方史學史研究的苗子。這不由讓我記起15年前我的學生周兵時在荷蘭留學時發給我的生日賀卡,他在賀卡上寫著:“您播下的每一粒種子,都會生根、開花、結果,在金秋迎來收獲。”誠然,后來他隨我攻讀博士研究生,畢業后留系成了我的同事,現為博士生導師,如今已是小有名氣的西方史學史尤其是新文化史專家了。我的播種耕耘,為歷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給力,如今,他們也會感恩這“老母親”的“養育之恩”。

      水杉啊楓楊啊,什么都知道

      如今,就復旦本部(邯鄲校區)的基建而言,教學樓擴至6座,新建的復旦第五教學樓和第六教學樓(在邯鄲路南、文科大樓前),以現代精良的教學設備迎來了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有一天,我去財務處辦事,處長室的門正對著二樓過道,恰恰是當年耿師課間休息的教員休息室。“你說的老教學樓,現在鳥槍換炮了。”余青處長如是說。我給她講了我當年在這里受教及助耿師上課的往事,她聽后嘆道:“要是那時有部電梯,就不用老先生費大力氣走上走下了。”說畢,她帶我去電梯間上下試乘了一下,電梯迅速又平穩。老教學樓經過整修,功能也改變了,現已成為學校財務處、教務處、研究生院的辦公地,成了全校師生員工出入最為頻繁的地方。

      時光飛逝,老教學樓留下的歲月印痕,映見了時代的演變和社會的進步,也是鑄就一代代復旦人的佐證。她從1953年出世,已快入“古稀”之齡。但這座老教學樓“老”了嗎?沒有,“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我在三樓近觀天井里的水杉、楓楊,我們初覽時的小樹,已參入藍天;從樓外遠觀墻沿外的水杉、楓楊,正傲然屹立。水杉啊、楓楊啊,歷經風風雨雨,它們什么都知道,它們相互照應,共生共榮,杉不以筆直娟秀而驕,楊不以結實挺拔而傲,卻“欲與天公試比高”。讓水杉采一片絢麗的卿云,讓楓楊揣一縷燦爛的霞光,與百年復旦,永駐青春。

      相關新聞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a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蜜桃臀AV高潮无码| 天堂网在线最新版www中文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亚洲色偷拍区另类无码专区| 久久久久久无码Av成人影院| 大桥久未无码吹潮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日韩免费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一本久中文视频播放| 欧美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aⅴ无码|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夜色资源网站|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无码vs无码人妻 | 丰满白嫩人妻中出无码|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亚洲av无码不卡|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 AV大片在线无码永久免费|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潮喷失禁大喷水无码|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