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周世青
這年頭,手機成了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微信群成為人們交流的第一渠道。在諸多的微信群中我最看重、最喜歡的是N個同學群。
我打小生活在南京城西南角,小學和初中的同學群里煙火氣很濃,常有城南舊事的回憶,光吃的就有七家灣的鍋貼、陶李王巷的牛肉、碑亭巷口的辣油餛飩,有時興許還能聽到磨剪子戧菜刀、彈棉花和收淘米水的吆喝聲。大家更關心家鄉的變遷。水西門外南湖是我們兒時逮蛐蛐、撈蜢蟲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建起了全國最大的住宅小區。40多年后小區蝶變,住在這里的同學把不同時期的照片發到群里,特別吸引眼球。丁家巷小學是我的母校,前幾年一同學去為孫輩開家長會,發現學校面貌一新,僅有門前兩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依然如故。看到她在群里發的照片,我們都趕去與大樹合影。
泗陽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那兒上的高中,不舍的牽掛常在高中同學群里得到慰藉。咱班人才濟濟,既有水利、環保和腦外科專家,也有軍地領導、“國優”教師和民企老板,如今葉落歸根,常常群里吆喝一聲便聚到一起,令外地同學嫉妒。前不久,有同學曬出收割機在金色稻浪里穿行忙碌的視頻,遙想當年彎腰揮鐮收割,牛拉磙壓甚至手摜棒捶脫粒,不勝感慨。近十年,泗陽的經濟發展躍上了“快車道”,“千里運河最美縣”的畫卷漸次鋪展,我的欣喜寫在散文《老南京的“故鄉行”》里。
“崢嶸1978”是我南師大同學群。群主李同學熟諳人文歷史,讀她發的圖文總有意外收獲。日常拿不定吃不準的,我習慣在群里尋求答案。高中畢業50年,想給母校臨河中學送件書法作品,內容要不落俗套,我在大學群里“求援”。鑒于水是臨河之魂,滕同學和我聊到管仲“海不辭水”典故,引申出“臨河不辭水,杏壇溢芬芳”句,一拍即合。
1988年我被選調去北師大全國骨干教師班進修,并擔任班長。28年以后,我貌似在泥土里尋覓散落的珍珠,終于把分布在祖國東西南北甚至海外的全班36名同學找齊并委托上海楊同學建群。清晨,大伙在分享沈陽黎同學準時準點的“新聞早餐”中互致問候;夜晚,被稱作“旅行家”的上海田同學、成都華同學云游四方的美圖送我們入夢鄉。寧波范同學是從冀中“東南飛”來的“特級”,群中常見他有關家庭教育的大作,讀后在教育孫輩時多了幾分底氣。年近米壽的班主任金教授還時常在群里推送北師大的新風貌,讓我們的心和母校貼得更緊。
我愛我的同學群,她喚起了我對青蔥時代的記憶,拉近了我和身處四海同學的距離,同窗情、師生情、母校情和家鄉情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