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軍先
初次來到連云港港口碼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日出。太陽像被海水洗過一般,紅通通的、水靈靈的,像出水芙蓉。
說起來真讓人汗顏,我是土生土長的港城人,家離港口三十幾里路,經常路過港口、看著港口,覺得它很美、很壯觀。可我很少進入港口,更不知道它是怎樣一路走來,成為東方大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
3月20日早上6點多,我終于踏上了連云港港口碼頭。港口很大,東西綿延二十里,海岸線上密布著一座座現代化的碼頭,靠泊著一艘艘幾萬噸、幾十萬噸的巨輪,在繁忙地裝卸貨物。我看到、聽到了港口的“心臟”跳動:碼頭上依次排開的龍門吊,在太陽下發出炫目的光芒。第一次面對高大威猛的龍門吊,我想起了京劇《海港》中的一句唱詞:“大吊車真厲害,成噸的鋼鐵輕輕一抓就起來。”這個龐然大物真是“神”一樣的存在,在它面前,沒有什么不可能。在龍門吊有節奏的響聲中,海浪的聲音顯得那樣微弱。海浪聲加上龍門吊的聲音,在這個春天的早晨,竟是如此悅耳。
中哈物流基地離港口碼頭不足一公里。四層樓的中哈物流基地辦公樓,在不遠處的云臺山第二高峰———二桅尖的映襯下,顯得低了點、小了點,但它是中哈物流基地的“心臟”,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國內唯一扎根的企業,這里跳動的生命聲音,遠在千萬里外的中亞、哈薩克斯坦都能聽到,如在眼前。
在數字化調度中心監控室,一排排大屏幕中清晰地疊現出堆場里隨處可見的“中哈物流”字樣,一摞摞、整齊劃一的藍色集裝箱上,噴涂著鮮亮的黃色“KTS”標志,疊現出中哈國際物流基地在四千多公里外哈薩克斯坦東門———“霍爾果斯無水港”堆場里的來往車輛、吊裝的集裝箱,疊現出業務員雖隔著遙遠的時空,卻如在眼前一樣向那邊不時發出指令。
放眼望去,在辦公樓的南面,堆滿了一個個集裝箱,就像一座座山峰。堆場上的兩臺輪胎式、三臺軌道式龍門吊在同時作業,一個個看似龐然大物的集裝箱,在龍門吊下面就像積木一樣,只輕輕一抓,就被放到了即將發運的火車上。
這時候,中哈物流基地生產操作部經理陳軍,從龍門吊作業現場跑過來,他領著我到處走走、看看,儼然是一名講解員。
中哈物流基地,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也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深度合作的典范之作。
8點,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中哈物流基地的堆場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大海的濤聲越過港口碼頭,越過中哈物流基地的堆場,沿著新絲綢之路,一直傳到了數千里之外的哈薩克斯坦。
中哈物流基地集裝箱堆場的南面,是連綿起伏的北云臺山,山上層層疊疊的綠色,像霧又像云。這是一個沸騰的港口,中哈物流人的心中裝著大海和濤聲,也裝著異域期待的目光。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