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孫平東
行李箱的滾輪碾過灌南老街青石板的聲音,像一枚生銹的鐵釘,楔在記憶最深處。那年秋天,梧桐葉把整條街鋪成金黃色,母親往我包里塞腌好的蘿卜干,說“外頭的咸菜哪有家里的實在”,我沒敢回頭,怕看見她鬢角新添的白,像檐角未化的霜。
數(shù)載光陰在異鄉(xiāng)的地鐵里搖晃,春是窗外漏進來的玉蘭香,混著樓下早點攤的油煙;夏是加班后凌晨兩點的路燈,把影子拉得比鄉(xiāng)愁還長;秋是超市里標價不菲的螃蟹,忽然想起灶臺上蒸騰的熱氣里,曾飄著最熟悉的鮮;冬是玻璃窗上凝結的冰花,指尖劃過的紋路,總像老家屋檐下懸著的冰凌。
原以為走南闖北是闖蕩,后來才懂,不過是在不同的屋檐下,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酒桌上碰杯的聲音脆得像玻璃,轉身就忘了對方的名字;微信里的“改天聚”,改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最熟的人,是樓下便利店那個總問“加熱嗎”的收銀員。那些曾以為驚天動地的委屈,如今都成了深夜里無聲的嘆息———連軸轉的疲憊爬滿眉梢,生病時自己熬的粥,過年時對著空房間貼的福字,連眼淚都學會了看場合,只在洗澡時借著水聲掉幾滴。
工作的電話鈴聲成了唯一的規(guī)律,除此之外,世界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有時站在天橋上,看車流匯成金色的河,會突然恍惚:我這是在哪里?要到哪里去?口袋里的鑰匙,能打開一扇門,卻打不開通往故鄉(xiāng)的路。
晚風是熱的,帶著柏油路面被曬了一天的味道,吹得人有些發(fā)暈。心臟在胸腔里撲通撲通地跳,像小時候在灌南河邊扔的石子,一下下撞著水面,也撞著那些被歲月泡得發(fā)脹的思念。每個細胞都在叫囂,神經末梢傳來細微的疼,那是鄉(xiāng)愁在作祟,是故鄉(xiāng)的風,穿過數(shù)千里的距離,輕輕撓著游子的骨頭。
路燈把影子投在地上,又瘦又長,像一株移植到異鄉(xiāng)的蘆葦,扎不了根,也發(fā)不了芽。可總有些東西是扎了根的———是母親腌蘿卜干的秘方,是父親遞煙時笨拙的關心,是老街石板縫里鉆出的青苔,是灌南話里那聲帶著尾音的“回家吃飯”。
或許,游子的宿命就是這樣,把故鄉(xiāng)揣在懷里,在異鄉(xiāng)的塵埃里,一邊受傷,一邊生長。就像此刻,風還在吹,心跳還在響,而遠方的灌南,應該又到了收稻子的季節(jié)吧。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