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拼得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5月17日下午,一個由20多人組成的特殊團隊來到我市革命紀念館,“尋找新四軍三師的足跡”。
他們都是新四軍三師的后人,其中有三師第八旅政治委員、中將李雪三的兒子李永平、三師第八旅旅長田守堯的侄孫田承勇、三師第十旅兼淮海軍區參謀長張克辛的兒子張矛等。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要數開國大將黃克誠的女兒黃楠了。
想當年,赫赫有名的黃克誠帶領新四軍三師馳騁在淮海抗日根據地上,張愛萍、洪學智、劉震、金明、李一氓、張彥、楊純等革命前輩也跟隨他在淮海區,擊殺日寇,用氣吞山河的氣魄,譜寫了壯麗詩篇。
【溯源篇】
“我軍將來出路實在中原,此時不爭,將來更難了。故提議調八路軍三四四旅至隴海、淮海之間,協助彭雪楓創立根據地并策應胡服(劉少奇),將來再調一部深入蘇北,使八路軍、新四軍打成一片。”1940年3月16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說出以上重大戰略,由此拉開了淮海軍區抗戰風云的大幕。
而時任中原局書記的劉少奇也曾于1940年6月6日向中央報告:“我在皖東北之部隊,系統指揮不統一,內部外部情況均復雜,請中央及朱、彭令黃克誠同志速來蘇皖地區統一指揮,任軍區司令。如能多帶兵力來為更好,否則不能完成任務。”
毛澤東一紙電告之后
這兩份電告背后有著怎樣的脈絡?
市黨史工辦編研處處長王濱,對毛澤東這份電告做了闡釋。
“為對付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共陰謀,黨中央要山西前線總部編一支隊伍,準備南下豫皖蘇,增援新四軍;同時要皖南新四軍葉挺、項英、陳毅主力部隊撤離皖南,過江北上,雙方配合一起,把隴海路以南,津浦路以東,長江以北,大海以西這一塊地區控制下來,建立一個新的敵后抗日根據地。”
為了直觀展現淮海區與港城的關系,易于讀者接受,王濱簡單做個背景介紹:圍繞蘇北地區,抗戰期間,我市所屬的根據地格局,可簡單以隴海鐵路為界劃分,以北為濱海軍區,所轄除魯南部分區域外,還包括贛榆、東海等區域,是八路軍115師活動范圍;以南則為淮海軍區,所轄除鹽城、淮安地區外,還包括灌云、灌南、東海部分區域,是新四軍第三師活動范圍,而師長兼政委,就是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的黃克誠。
話題回到“一紙電告之后”。
軍令如山。“1940年7月,黃克誠率部抵達皖東北,經華中局書記劉少奇提議、中央批準,黃克誠的部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下分三個支隊:彭明治為第一支隊;田守堯為第二支隊;張愛萍、韋國清為第三支隊。”王濱細致地介紹道。
劉少奇與黃克誠談話后,了解了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具體方針和意圖。之后,他就回到皖東北半城,隨即派一支隊和金明一起,作為先頭部隊,去開辟淮海、鹽阜區。三支隊的三個團也陸續開進淮海區。“而那時,楊純、李風、唐棣華三位女同志也已先期抵達淮海區,成立了地委。”王濱說。
1940年9月18日,中共蘇皖區黨委在沭陽縣錢集張圩召開紳士座談會和各界代表會,通過了成立淮海區專員公署的決定,推選吳法憲為專員(后由金明代職)。此時,淮海區專署轄漣水、淮陰、沭陽、東海、灌云、宿遷、漣灌阜等9個縣級行政單位,計33個區。
八路軍第五縱隊挺進淮海
“抗戰初期,我父親曾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政委和第二縱隊政委。”筆者有幸與黃克誠的大女兒黃楠坐下來細談。她說,那時候的父親,年僅35歲,戴著一副深度近視眼鏡,身材瘦弱,面龐清癯,顯得敦厚、儒雅而持重,令人感到可親可敬。
1940年8月,在一支隊、三支隊先后抵達淮海區后,黃克誠和縱直機關和二支隊,在皖東北前后停留了幾個月,直到10月,一起開進淮海區。“在此之前,得知八路軍迅速挺進淮海區,日軍驚慌失措,新浦、大伊山、響水口的日軍700余人,于9月8日至17日,兩次進犯高溝、楊口地區。以達到打亂八路軍東進的步伐。”
灌云縣黨史辦研究專家王朝陽手中翻閱著相關資料,侃侃而談介紹道:“第一支隊在與日軍激戰中,斃傷日軍100多人,日軍司令松本被當場擊斃,迫使其退出了新安鎮、漣水城。之后,第一支隊又攻克了灌云縣杜大洋據點(今灌南縣境),斃日、偽軍10余人,俘虜百余人。”他說,這算是給了日軍一個下馬威。
9月中旬,黃克誠率領第五縱隊司令部及第二支隊(支隊長田守堯、政委吳信泉)第687團進入淮海區。第三支隊張愛萍、政委韋國清指揮部隊對宿遷國民黨頑固勢力發起進攻,以策應八路軍第五縱隊挺進淮海區。“我們連夜東進,時間大概在10月初,過鹽河,沿河南下,日夜兼程急行軍。”黃克誠在回憶錄里寫道。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過程中,黃克誠還按中央指示,應陳毅請求,出兵南進,策應其與國民黨韓德勤部的黃橋戰役。“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斗。經過一夜激戰,韓德勤部第八十九軍軍部被徹底殲滅,第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落水而死,第三四九旅也大部被殲,韓德勤率千余人向興化逃竄。”黃楠回憶父親的戰斗經歷,如數家珍。
在第五縱隊從淮海東進南下和急轉開辟鹽阜地區,沿途也碰到小股的偽頑匪,但都以壓倒性優勢,順利蕩平。最終,黃克誠八路軍部與蘇北新四軍陳毅部在鹽城劉莊、白駒勝利會師,這是黃克誠與陳毅自井岡山分別8載之后,再次會面。懷著激動之情,陳毅還欣然題詩一首: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并馬歸。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
【戰斗篇】
在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淮海區各級黨的組織帶領全區民眾與侵華日軍、偽軍及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激烈斗爭,締造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開創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嶄新局面。劉老莊戰斗、高楊戰役、兩淮戰役、陳家港戰斗、大伊山戰斗等,都在淮海抗日根據地產生深遠影響。
“甕中捉得鬼子兵”
新生的淮海抗日根據地,使日軍如鯁在喉。于是,1940年秋天建立起,日偽的“掃蕩”攻勢、國民黨反動派的襲擾,就一波接著一波,均被我軍粉碎。“而此時,在黃橋戰役中吃了敗仗的韓德勤也不甘心,叫囂要復仇;而其部下王光復、徐繼泰不斷向淮海區騷擾挑釁,加之匪患猖獗,對新生的淮海區造成了嚴重威脅。”
王朝陽說,淮海區帶領全區人民緊張地投入到根據地建設的斗爭之中。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八路軍115師第五旅在旅長梁興初的率領下,也自山東馳援,到達淮海區,給當地軍民的抗戰以極大幫助。
而新的轉折發生在皖南事變后。
新四軍遭到重創后,軍部在鹽城重建,陳毅任代理軍長,劉少奇任政委,黃克誠所率的第五縱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委,所轄123支隊改為七八九旅。活動于淮海、皖東北,配合三師作戰。而9旅主要活動于淮海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加緊推行“以戰養戰”、“以華制華”的政策。1942年1月,偽國民政府決定在徐州設立蘇淮特別行政區,將蘇北和皖北的20余縣劃歸其管轄,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企圖從軍事和政治的聯合進攻上,摧毀我淮海根據地。“經過兩次大的交通破壞戰,和不計其數的軍事斗爭,我們一次次化險為夷。”王朝陽說。
而自根據地壯大后,軍事上,也漸漸由防御轉為反攻———1943年4月,4個支隊主力以六塘河兩岸和沭淮公路為重點,對日偽開展以保衛麥收為中心的夏季攻勢,取得了輝煌戰績,穩定了灌云和東海地區的形勢。與此同時,陳家港戰斗也轟轟烈烈打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尋找新四軍三師的足跡”的活動中,曾參加過陳家港戰斗的李雪三的兒子李永平也來了,在相關的單元展廳里,他望著一幅警衛連戰士的合照出了神。“我父親跟張愛萍學過攝影,這幅照片就是他拍的。”李雪三深情地說。“照片上這些警衛連戰士后來大多戰死了。”
李永平說,“陳家港是蘇北的重要港口之一,當年還屬于灌云縣,是淮鹽重要集散地之一。”李永平說,這次戰役是張愛萍將軍指揮的,經過激戰,最終奪回淮鹽。事后,張愛萍還作詞一首:“烏云掩疏星,狂濤怒號鬼神驚。濱海林立敵碉堡,陰森。渴望親人新四軍。遠程急行軍,甕中捉得鬼子兵。紅旗風展陳家港,威凜。食鹽千垛分人民。”
濱海大隊的“東灌沭傳奇”
蘇北地區長期流傳著“捉不完的虱子,剿不完的匪”,而根據地的軍民也難免受到土匪侵襲,甚至為此犧牲。1939年。出生于灌云縣湯溝鎮、時任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第三團團長的湯曙紅,正是被當地的土匪頭子、“殺人魔王”周法乾以突然襲擊的手段,殘忍殺害,年僅24歲。
湯曙紅被殺害后,三團被迫西撤。為了給灌東留下抗日的火種,三團領導決定留下熟悉地方情況的排長孫良浩及半個排的武裝,堅持地方斗爭。直到1940年8月,八路軍第五縱隊進入淮海區楊口時,灌云縣委即與其取得聯系。
“時任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的黃克誠登時簽發了成立‘灌云縣游擊大隊’的命令。”王朝陽清晰記得,當時灌云縣委在抗日兄弟團和武小園、上淋河、三里溝、五里槐等地農民抗日自衛隊的基礎上,抽調了300多人,組建了有三個連的灌云縣游擊大隊,而孫良浩就此擔任政委。“他們的活動范圍集中在灌南地區,不斷與敵偽和地方武裝作斗爭,配合主力部隊完成了根據地開辟,保衛了新生的抗日政權。”王朝陽說。
“后來灌云游擊大隊與濱海大隊合并,仍用‘濱海大隊’的番號,下轄六個連。大隊長李希成,政委吳書,副大隊長孫良浩。”王朝陽說,濱海大隊是灌南地區繼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第三團之后,又一支正規化的地方抗日武裝,是淮海地區武裝力量最強的縣大隊,最多時達到3500人。從成立到取消的兩年里,濱海大隊作戰上百次,殲敵無數。“他們是東灌沭人民心中的希望。”
而抗戰結束后,濱海大隊被輾轉改編,最終被編入解放軍第三十九軍116師347團2營。1950年10月編入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我的父親曾是濱海大隊的政委,最終將寶貴的生命留在了朝鮮戰場上。”吳書的兒子吳蕓生對筆者說道。而副大隊長孫良浩在抗美援朝中,擔任志愿軍77師政治部主任、中朝聯合游擊支隊副政委,戰爭結束后,率部回國。“他們是灌河兒女的驕傲。”吳蕓生深情地說。
話說回來,湯曙紅犧牲后,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淮海軍區政委金明等領導都到其墓前敬謁。而新四軍第三師于1941年上半年開始,也抽調主力及地方部隊,大力清剿鎮壓土匪頑劣,迅速將橫行蘇北地區的股匪全部予以剿滅,使該地多年的匪患得以平息。
【鞏固篇】
各地抗日民主政權逐步建立,秩序穩定了,黃克誠隨后便發動群眾,施行減租減息,合理負擔,改善民生。“根據地建立時,就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致力于發展經濟,繁榮文化,加強政權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極大地振奮了淮海軍民的革命精神。”
文教生產兩不誤
鑒于灌云縣鹽河以東地區的斗爭環境,淮海區黨委于1942年6月決定建立中共灌東工作委員會,行政上設立辦事處,下轄3個聯防區,任命陳少新為工委書記兼辦事處主任,汪康然、武保璋為工委委員。工委成立之初,由淮海區黨委軍事部長張克辛代管。
1942年1月初,《淮海報》社駐東灌記者楊鞏發起召開收集抗戰史績的座談會。而夏,淮海區黨委在沭陽縣張圩鄉首次召開全區文藝工作者會議,成立了藝人救國會。會后,灌云縣民主根據地創辦了《灌云日報》,許家屯任主編,宣傳抗日救救亡。“救國會還創作了《大生產》、《偽軍十嘆》、《婦女解放》等節目。贏得了當地軍民的追捧,豐富了精神生活的同時,也強化了抗戰士氣。”王朝陽說。
“減租減息”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針對農民制定并實行的一項土地政策。1942年,淮海行署認真總結了以前的“雙減”工作,從本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并頒布了《淮海區重訂減租條例》。而灌云縣于1942年10月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經過25天的工作,全縣有35個鄉完成“二五減租”,共減糧食150萬斤。
敵共工作也是根據地建設中的重要事項。“淮海區黨委非常重視敵共工作,區黨委書記金明兼任敵工部長,副部長劉述周。”王朝陽介紹,1942年底,第一中心縣委即成立敵工部,公開名稱為東灌沭聯絡處,主任陳少新。
實際上,早在1930年前后,當地地下黨的工作就比較活躍,并具有一定基礎。“海屬地區處于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結合部;又處于黃海前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斗爭十分曲折、復雜、激烈。”而淮海區黨委確定的灌東工委工作方針是精干隱蔽、積蓄力量,堅持沿海前哨陣地,以便在抗日戰爭反攻階段到來時取得鹽、棉兩大經濟資源,增加財政收入,并迅速以地方武裝力量恢復沿海城鎮和鄉村。
統戰工作顯奇招
原國民黨第三區區長孫篤生出生于當時的灌云縣張店鎮,是一位具有民族正義感的人。“西安事變后,被國民黨逮捕的原共產黨員孫存樓獲釋回到灌云縣板浦,找到了時為連云汽車公司經理的孫篤生,向他宣傳國內的形勢,并動員其將汽車公司賣掉,用這筆錢購置槍支,在家鄉組織抗日游擊隊。”
王朝陽說,孫篤生欣然接受了其建議,建立了抗日游擊隊,自任大隊長。
而這只是我黨在淮海軍區統戰工作的一個縮影。
除此之外,東海、灌云兩縣的敵偽軍工作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利用當地社會基礎較廣泛、勢力較大的“清幫”或“安清幫”———它們是清朝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主要為清政府承辦南北運河漕運,故其主要成員多為碼頭運輸工人。
“開展清幫工作,是東海、灌云黨組織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統戰工作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開展敵偽軍工作的一種隱秘手段。”王朝陽說,這也說明敵偽軍不是鐵板一塊,只要他們的良心沒有泯滅,是完全可以爭取的。
話說回來,清幫后來被軍閥政客及資本家利用,逐漸變為統治階級利用的工具。日軍侵占海屬地區后,又成了他們的利用工具。然而,中共中央書記處1940年12月,就發出了《關于哥老會清幫工作的初步指示》,以獲取他們的力量組建抗日武裝。
當時,東海縣委聯絡處副處長周鏡涵一人就接納了四五百名“干兒”、“徒弟”。灌東孫良浩、封必琉、孫桂儒等,分別以灌東辦事處主任和區長的身份接收了300多名徒弟,拜“把兄弟”200人左右。
由于清幫之內“重義氣”,敵工人員大力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在幫會中發揮重大作用,使偽人員“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為敵人做事。同時著重強調共產黨的政策,凡與抗日政權建立清幫關系的人員,一般都能提供大量的軍事情報,為拔除據點作“內應”,掩護共產黨干部,為新四軍購買槍支、彈藥等———這些都為抗戰“添了一把火”。
【英雄篇】
鐵血丹心報國志
抗戰期間,淮海區是侵華日軍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地帶,也是中共實現其“鞏固華北,發展華中”這一戰略宏圖的重要陣地,就全國而言,淮海區成為華北到華中的兵馬走廊,而在這個“走廊”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也輪番登場。
1942年秋,新四軍第九旅民運科副科長徐競奉命到淮海軍區吳集情報站做敵工工作。在派遣徐競時,是采取突然調離、秘密派遣的方式進行的。臨出發前,連妻子和只有3歲的兒子都沒能看上一眼,便只身潛入虎穴。
王朝陽回憶道,到了1943年春,正當徐競對新浦的偽軍策反順利進行時,由于漢奸告密,他被日本憲兵抓捕,面對嚴刑拷打,他堅貞不屈,只字不吐黨的機密。殘暴的日本憲兵見徐競軟硬不吃,竟將其推入狼狗群,將其活活咬死;犧牲時年僅32歲。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小沙東海戰中犧牲的16位將士也值得歌頌。
“這是抗戰期間新四軍直接參戰人員級別最高的一場戰斗。”1943年,新四軍部分團以上干部乘船由江蘇轉山東去延安學習,行至贛榆縣小沙村以東海面時,與日寇巡邏艇遭遇。“木船對壘快艇,短槍抗擊機關槍,一場從拂曉到黃昏的海戰開始了。”灌云黨史專家時安明說,“船上團以上干部11人,都是身經百戰的紅軍將領,干部隊由師參謀長彭雄任隊長、八旅旅長田守堯為副隊長、旅政治部主任張池明為黨支部書記。”
最終,彭雄、田守堯等16名干部光榮殉國。此外,田守堯的夫人陳洛蓮、張池明的夫人張明等4位女同志也不幸犧牲。“張池明后來被授予中將軍銜,而他的妻子張明是咱們灌云板浦人,結婚不到一年就陰陽相隔。”時明安說,他曾拜訪過張池明將軍,“幾十年過去了,張將軍對妻子的愛,和對連云港的感情仍然深厚。”
捐軀烈士千千萬,哪個不使鬼神泣。
還有一位叫作徐佳標的戰士,亦是如此。
“以前淮陰有四個城門叫甕城門,其中南門后來命名為‘佳標門’,就是為了紀念一位叫徐佳標的新四軍戰士。”灌云黨史辦專家王朝陽介紹道。
“1945年9月6日,在一場慘烈攻城戰中,這位出身于我市灌云縣貧苦農家的戰士,在失去雙手的情況下,舍身堵住了敵人槍眼。”后來據專家考證,這一壯舉比抗美援朝英雄黃繼光堵槍眼還早了7年,堪稱“我軍舍身堵槍眼第一人”。
靠著前赴后繼的熱血軍民,從1940年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至抗戰勝利的5年中,新四軍第三師與日、偽、頑大小戰斗4700余次,殲滅日、偽軍6萬余人,部隊由2萬余人發展至7萬余人。開辟了擁有4.2萬多平方公里面積,800多萬人口的廣大根據地。
其中,淮海區的新四軍主力部隊從剛進到淮海時僅為兩個編制不全的團,3200多人;4年后進軍東北時,已發展到2個旅6個團、1.5萬人。
此后,黃克誠率3.5萬大軍從蘇北挺進東北,解放戰爭的大幕正式拉開。
策劃:徐勤飛 金同啟 郝忠軍
撰稿:張晨晨 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