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6月4日上午,伴著麥香,伴著鶯鳴,走進東海縣李埝鄉石寨村,目之所及,一棟棟安居房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寬闊平整,一項項配套工程同步推進……樹影斑駁的小廣場上,幾位老人正在閑聊,“原來俺住的房子又潮又暗,真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搬進這樣漂亮的新房子!”“跟一幫老伙計住一起可比一個人住強多了,沒事聊聊天、鍛煉鍛煉身體,這日子真美!”
老人口中的“新房子”,是李埝鄉聚焦民生民計為建檔立卡戶規劃建設的高標準安居房,是該鄉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的一個縮影。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鄉用好紅色資源,創新形式載體,做好宣講文章,辦好民生實事,打造“學—思—行—學”閉環學習模式,不斷推動全鄉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以學促思筑牢黨性根基
李埝鄉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以上帶下“帶頭學”、各村各單位黨組織自主“集中學”、普通黨員分散“自主學”,并通過鄉黨委書記、各黨組書記、聘請黨校老師講黨課等方式,將三個維度的學習有機串聯。截至目前,全鄉28個黨總支共舉辦讀書班、研討班、宣講會、現場參觀學習活動30多場次。
依托李埝鄉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研討班和東海縣第一個檔案館舊址、安峰山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聚焦該鄉謀劃實施的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產業集聚鄉二次創業、民生民計改善等方面開展多層次交流研討,將學習教育由“書本學”變“研討學”,由“一人講”變“大家講”。
李埝鄉以“突出黨味、主題鮮明、結合實際”為原則,開展知識競賽;舉辦宣傳教育活動,組建由基層老黨員組成的宣講團,深入村組講紅色故事;制作紅色宣傳展板,開展“黨的光輝歷程”巡展活動;通過“紅色文化課堂”,讓書畫作品成為“紅色文化教材”;織密黨史學習教育矩陣,利用微信群每天發布黨史知識,隨時隨地參與線上學習,及時報道先進典型和好的做法。
以思促行爭當發展先鋒
“俺家拆掉了原來的泥土房,新建了一套房子,兩個孩子一人一間,俺老兩口住一間,還配套了沙發、電視、太陽能和席夢思,我們沒用花一分錢,真是非常滿意!”說這話的是李埝鄉高山村村民高貫虎。據了解,李埝鄉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把安居房分配作為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的具體體現,按照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則,實行陽光操作,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據悉,此次安居工作共涉及高山、石寨、山西頭等8個行政村40戶建檔立卡戶,安置房源共計40套,安置面積約800余平方米。
該鄉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活動,實行清單化管理、限時辦結、交辦轉辦、跟蹤督辦、建立長效機制等,并在辦理過程中及時聽取群眾評議、全程接受群眾監督。制定下發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統計表,每周將各村各單位“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具體內容篩選出典型事實,建立臺賬,以圖文的形式裝訂成冊,壓實主體責任,推進實施開展。成立2個巡回指導組,按照黨史學習教育總體部署,有的放矢,分類施策,精準指導,每月壓實推進,每周跟蹤調度,自覺對表對標、及時校準偏差、明確整改任務、制定整改措施,以壓緊壓實責任、強化督查指導進行布局,在抓實見效上出實招,全力保障各單位高質量開展學習教育。
以行促學練就過硬本領
李埝鄉黨員干部定期到村組、到分管片區、到聯系戶、到黨員群眾中去,廣泛開展調研工作。針對群眾反映的身邊“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現場協調解決,真正把群眾的“身邊事”辦實、辦好、辦到位,推動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改革成果。
同時,利用宣傳標語、沿街LED顯示屏等,廣泛開展黨史宣傳工作,及時推送黨史學習教育中涌現出的感人故事和典型做法,構建報紙上有名、電視里有影、網絡上有位、廣播里有聲的黨史學習教育大宣傳大格局。
圍繞民生民計改善這篇大文章,李埝鄉把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群眾滿不滿意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試金石”。認真落實鄉級領導干部帶案下訪接訪、信訪積案化解、重復信訪治理等重點工作。采取“群眾點單—部門接單—干部辦單—群眾評單”的閉環辦理模式,重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呼聲比較集中的“急難愁盼”事項,面向全鄉各單位征集“我為群眾辦實事”精品項目。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得到解決,大批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的項目成功實施,極大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訊員 陳 達 卞權威 徐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