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茜文 通訊員 李亞橋)“以前雨天踩泥坑,現在出門踩‘地毯’。”這是中云街道黃嶺村村民對新修瀝青步道的生動形容。昨日,筆者從市開發區中云街道獲悉,該街道以破解群眾出行難題為突破口,累計投入4450萬元,完成道路“白改黑”改造超17公里,實現了村路“毛細血管網”的四通八達。
自市開發區城鄉“一更新兩整治三提升”建設工程啟動以來,中云街道以“繡花功夫”精雕細琢村居公共空間,從基礎設施到文化生態,從環境整治到功能拓展,讓一個個細微的改變匯聚成居民“家門口”的幸福圖景,繪就出充滿活力的鄉村新畫卷。
道路升級不僅帶來了出行便利,更成為鄉村發展的“加速器”。黃嶺村投入100余萬元發展蔬菜大棚種植經濟,過去因道路泥濘導致農產品運輸受阻,如今瀝青路面讓運輸車輛穿梭往來,農產品得以更快走向市場。此外,街道還新增小區內停車點位10處、非機動車停車位約300個,讓“暢行無憂”從愿景變為現實。
從“臟亂差”到“美如畫”。在隔村村西大路入口,新鋪的10平方米地坪上,百余株月季迎風綻放;黃嶺村塘壩改造后,2575平方米的草坪綠化讓村民“推窗見綠、移步見景”;東巷藤花苑小區、金蘇黨建文化廣場的綠化補植,更添幾分生機……這些“微改造”讓雜亂堆放消失無蹤,路面和護欄也修復一新,昔日的環境死角變身清爽整潔的公共空間。
該街道還聚焦文化與生態融合,打造了一批“走得進、坐得下、玩得好”的場所。金蘇仿古亭、勝利王美同烈士紀念園等文化設施相繼建成,黃嶺村、范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光小區惠民廣場等完成提檔升級。在中云市民廣場、范莊文化廣場、焦莊休閑公園的基礎上,更多集文化、娛樂、健身、休閑于一體的便民空間不斷拓展,豐富著居民的業余生活。
從“看得見”到“摸得著”。2024年以來,中云街道累計投入資金約2200萬元實施48個項目,真金白銀的投入換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14個涉農村居長效開展環境整治,清理垃圾1400余噸、溝渠10公里、衛生死角1040處;金蘇村、隔村村等村居完成1.7公里管網“雨污分流”改造,解決雨污混流問題;云門寺村黑臭水體專項整治讓生態品質顯著提升;粉刷墻面超2萬平方米、新建休閑廣場2處,讓村居“面子”更靚、“里子”更暖。
從“民生路”的溫度到文化廣場的笑聲,從蔬菜大棚種植增收到推門見綠的愜意,中云街道用“繡花”般的精細,將“鄉愁”融入公共空間的每一處設計,讓美好生活真正觸手可及。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徐蕾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