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韋慶英:贛榆厲莊中學教師,連云港市作家協會會員。詩作《掌紋》為其第一部個人專集。
真誠的鄉間歌者
當我手捧贛榆厲莊中學韋慶英老師的詩集《掌紋》,初次翻閱,腦中不經意涌出郭敬明作品中的一句話:躲在某一時間,想念一段時光的掌紋。
我想,這也是我對韋慶英老師及其詩歌的認識與感受。在這個喧鬧嘈雜、野草瘋長的時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還能夠欣然忘我、屏心靜氣地躲藏在時間的角落,用詩歌來銘刻自己生命“掌紋”的人,是少之又少了,從這個角度說,韋慶英老師是值得我欽佩、學習與景仰的。
翻閱《掌紋》,韋慶英的詩融情入景,融景入情,她善于從尋常生活和自然現象中捕捉并表現充滿詩意的瞬間。其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其對于愛情、友情、歲月的感悟以及日常生活的點滴頓悟,無不信手拈來,欣然成詩。
該詩集共分9個小輯,依次是“等待、歲月、村居、中毒、友情、蝶殤、云朵、追憶、回答”,每個小輯的開頭,都輔以詩歌或斷句的形式作以注解,或簡明扼要地總結引領,或畫龍點睛地囊括主題,或穿針引線地升華意象與情感。整篇下來,更像是時光記憶留下的斑駁的“掌紋”,篇篇散溢著詩意的寫真,現實的觀照,情感的呢喃……循著這條記憶的紋絡,我們也能夠體味并揣摩到韋慶英老師詩歌創作的心路歷程。
當今,詩歌日漸“悲涼”,絕對不能簡單地怪罪物質社會的沖擊和網絡媒體的廉價哄抬。其實,越來越多的所謂詩人已經陷入偏執、狂躁和虛無自得的沼澤而不知所云,一些看似深奧晦澀或大白話的詩句不過是些許人炫技、嘩眾、夢囈和呻吟的道具。林立叢生的幫派和大大小小的山頭淪落為詩人們相互吹捧和集體狂歡的合力。無序而喧囂的詩歌“作坊”,被越來越嚴重的“歇斯底里”所控制。但通讀完韋慶英老師的詩集,我驚訝地發現這位低沉的鄉村情感歌者,已超越了浮躁和虛無,她始終寵辱不驚地懷揣著一顆虔誠而感恩的心,撬動時光的井蓋,為我們挖掘和打撈出一個語言神奇、意象奇絕的詩意珍藏,讓我為之感嘆、感動與感謝!
出彩的愛情篇章
細品這本散發著濃郁情感的詩集,相較而言,愛情詩占了較大的比重,這也是該書最為出彩的篇章,其中“等待、歲月、中毒、蝶殤、云朵、追憶”六個小輯均可劃歸此列,之所以分輯細致,本人揣測或許是愛情不同階段的不同感悟與表達,記錄了成長時期的不同情感路程。但同樣的“愛情”主題,在韋慶英老師的筆端,卻開啟天眼,她將詩歌的觸覺伸向歷史的深處,隨心跳躍,婀娜多姿,變化萬千,意象紛至沓來,令人應接不暇,異彩紛呈。
期間,我們自不難發現她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和沉甸甸的歷史積淀,感覺其閱讀涉獵廣博蕪雜,并被其大膽地汲取創新。在汲取唐詩宋詞元曲方面,她較好地繼承了古典文學的精髓,恰到好處地運用鋪排、渲染、烘托、比興、思辨、化動為靜、虛實結合、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有機地與現代詩的表現方式加以融和與嫁接。這從她的《有一天,我飲馬長安》、《此恨綿綿》、《梨花落》等篇什均可一窺。尤其《梨花落》一詩,其情感和物象,想象與甜美、記憶與溫暖,思辨與哲理,心緒與自語,互相交織,欲說還休,展現了令人心悸的美。第一節“知道。結果已經在枝上”這是現實的寫照;第二節“思念。原是挽也挽不住的輕”,這是疼痛的妥協;第三節“網一些記憶,溫暖如水的夜”,這是回溯與咀嚼;第四節“凝成一粒沉默”,這是決絕中的療傷。而結尾“我試著臨摹/敘述,或者歌唱/啊,都不能終不能如愿!/只好等,有一日放在你手心/也許,也只是只能是/梨花飄落一樣的,輕”,則以動寓靜,以靜托動,虛實結合,層層渲染,使之收到“四兩撥千斤”之奇效,使得梨花落,梨花落,花落雖輕,卻有著刀劍鋒利的切割之疼,以及萬斤巨石的重壓之勢!
同樣,在這一輯中,另一首點明主題的《中毒》之詩,也寫得靈性十足,她以電腦的軟、硬件作譬喻類比,來寫愛情中的糾結與苦痛,讀后,令人在心領神會的無奈情感里,忍不住擠出一絲苦澀的笑,進而在愛情的桎梏中自求解脫之道。
而她的《短章·玉蘭》則干脆以元曲的形式進行白描式的抒情:早春又遇輕寒,薄暮枝上玉蘭,愁慘。一曲清歌兩袖風,故人瀟湘正流連。唯其無言,默默無言,轉向樓中弄管弦。以借景、借物、借事三層疊進的抒情方式直接抒寫,展現了其較高的古典文學素養和功力。再看《蝶殤》,此首系作者觀電影《霸王別姬》感慨之作,她則靈巧地以八幕短劇的形式加以表現,戲文與情節相映,詩歌與唱腔交融,字字珠璣,蒙太奇般的鏡像切換,其靈活的詩歌表現形式與手法令人拍手叫絕!
燃燒的精神世界
古人云“詩言志”,蘊于心為志,發于言為詩。自然,對于大多數詩人而言,“鄉土表達”是詩人的一個主流或基本底盤。對韋慶英而言,故鄉情結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她在“村居”一輯中,分別寫了“柳、母親、大海、鄉村、河灘”等篇什,用樸實的鄉情與淳厚的親情熱烈交接,形成自己的地域坐標。在書中,詩人的視線親切地縈繞著家鄉,記述“我向往的大海”、“骨瘦如柴的河灘”等,讀之感覺就像一本細致的海州灣自然風光與人情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令人悲憫而溫暖:“我坐在骨瘦如柴的河灘上/漸漸長成赤子一枚/河風清冽,肺泡澄澈/撫摸著新沖積的粗糲/心里,生出別樣的疼。”字里行間,無不體現出詩人對細小而實在的“本地”凝望與綿綿鄉愁……
另外,讀韋慶英老師詩集,筆者感覺她或多或少還受到諸多宗教思想意識的影響。如扉頁《掌紋》的詩語里以及詩集中的個別篇什里,甚而后記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圣經及佛教的語跡。不知是受其時所讀之書的“熏陶”,還是一個人在自我思想信仰形成過程中的跳躍式的撿拾,抑或如史鐵生先生所言的那種“晝信基督夜信佛”的悲憫情懷。
總而言之,韋慶英老師的詩是有深度的,她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詩歌的深度與詩人的深度,其實就是解剖人類精神苦難的過程,以及詩人個體對苦難的敏感及情感發掘。正是在歷史悲苦的沉醉中,在理性的沉思和思想的浩茫中,詩人才能創作出最有動感的詩篇。也正因如此,韋慶英老師對于詩歌的熱愛至誠至真,從她借鑒了倉央嘉措情詩語式的《頓悟》一詩中也可看出:那一刻,我按得住傷痛卻按不住想你/強忍的淚水讓我懂得詩歌的意義/寂寞是這世上是完善良的孤單/而詩歌,是孤單堆砌的山啊連著山……
“外界嘈雜,心需要安放。”簡而言之,對于一個詩意生活的人來說,詩歌就是一劑安妥靈魂的良藥。正如一位作家所言:“精神的本質在于燃燒,所以精神開辟了道路,照亮了道路,并且上了路。”
讀罷韋慶英的這部詩集,很為她這種燃燒的精神所觸動,倏忽間想起她的老本家、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心如滄海與人和,詩似冰壺見底清”的詩句。不由地慨嘆,詩如其人,其人如詩。雖與其交往時是較短,但感覺她為人特別正直,為事特別真誠,為理特別追求,既沒有尋常文人的刁鉆古怪和所謂的那種“酸腐氣”,也沒有個別詩人那種虛榮跋扈的自大與自滿,在學生眼里,她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好老師;在我們文友眼里,她就是鄰家的大姐。只有在時光的掌紋里,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她才顯露出一個詩人的睿智、豁達,對生命、現實的敏銳與超脫。
在此,我祝愿她在今后詩歌的道路上繼續展翅高飛,以讓我在多舛的命運中,可以躲在某個時間的角落,想念一段時光的掌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