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徐黎一)2015年10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新法體現了中央對食品安全的四個“最嚴”要求: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追責。作為保障港城人“舌尖上的安全”的新法,頒布后引發了市民的廣泛關注。究竟這部史上最嚴《食安法》在我市實施情況如何?又取得了哪些實際的效果?實施過程中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連日來,記者進行了采訪。
保障食品安全,我市都做了什么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我市現有各類持證食品生產經營企業4萬多家,無論是生產、流通企業,還是個體經營戶,他們的一舉一動都事關港城人的舌尖安全。單純從監管角度來保障,存在著點多、面廣、線長、量大等顯著特點。“要知道,單是食品流通經營單位就18983戶,可以說監管的任務十分繁重。”市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而新一輪改革后,我市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主要環節由多段變成了兩段,即農委和海洋漁業部門負責的種養殖環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的食品生產經營環節。
而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我市根據新《食安法》的要求以嚴格執法為手段,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鏈條。一年來,我市對7000多家餐飲單位進行了量化分級管理,推動學校食堂、大中型飯店開展透明廚房建設。全市共檢查食品安全生產加工企業1468家、食品經營戶30463戶次、批發集貿市場638次,發現違法違規問題782個,約談食品生產企業72家,立案查處315起。此外,我市緊密圍繞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品種、重點領域,深入開展專項整治,依法查處違法行為。
提升監管能力,多部門聯合強化舌尖安全
新《食安法》實施后,我市在繼承以往對市場主體進行監管的基礎上,通過多舉措力保舌尖安全。
不斷提升技術監管的能力。據悉,為了加快推進市級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的水平和能力,我市將在年內建成總面積達12600平方米的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此外,為了克服監管主體面廣、量大的難題,我市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支持了3個縣級食品檢驗檢測中心的資源整合。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消費者放心,我市開創性地舉辦了多次“你點我抽”活動,邀請消費者參與到市場檢測中來,全市共組織食品抽檢15000多批次,對抽檢信息和不合格產品及時進行了公示,2015年的抽檢數量是2014年的1.5倍,今年1至9月,抽檢數量是2015年的1.5倍。
除了加強日常檢測的力度,我市還通過部門聯手強化舌尖上的安全。一方面,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成立了市公安局駐市食品藥品監管局聯動執法辦公室,市檢察院設立駐食藥監局辦公室,對涉及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提前介入。另一方面,信息的透明和公開,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我市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據悉,我市已組織68家食品生產企業開展食品生產電子追溯系統建設和開發監管業務平臺系統等。
四大難題亟待解決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根據道路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漁政部門無權攔停檢查正常行駛的水產品運輸車,而當運輸車輛進入市場后,又脫離漁業主管部門的管轄范圍,使得流通環節監管難以有效開展。”市漁業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相關規定,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對水產品流通環節同樣負有監督責任。然而現實生活中,由于機制不健全,在食品安全監管上還存在著諸多難題。據悉,食品安全涉及從農田到餐桌等諸多環節,涉及公安、農委、衛生、海洋漁業等多個部門。記者采訪發現,在監管實踐中依然存在空白區域和交叉地帶,功能區和行政區之間監管責任需進一步厘清。
當然,這只是當下我市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的難題之一。在社會環境方面,行業協會發展滯后,消費者滿意度不高。據介紹,行業協會在行業規范化管理、不正當競爭約束和法規政策培訓學習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市食品類行業協會數量少、規模小、影響小,尚不能發揮行業自律監督的作用。此外,從法律法規體系看,監管法規制度亟待完善,普法宣傳有待拓展深化。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亟待修訂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和相關標準仍不完善。同時,由于食品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還未達到法律要求,相當多的群眾對《食品安全法》和安全飲食常識匱乏,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全社會學法、用法的良好局面還沒有真正形成。
最為突出的是,由于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打擊力度的不斷加大,食品制假售假行為在表現形式上日益隱蔽,我市打假治劣的力度有待增強。記者了解到,從違法的主體上看,“黑窩點”與少數企業主管故意違法并存;從違法渠道上看,由傳統的售假向新興的網絡渠道轉變;從違法手段上來看,食品違法犯罪手段日趨隱蔽。這些問題的存在,對我市監管打假、保障舌尖安全提出了更嚴苛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