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近日,《連云港日報》微信平臺發布消息,言及外地有騙子不僅知道你的聯系電話,甚至知曉“你家的房屋面積、門牌號”等等,讓人感到“恐怖”。事實上,類似情況在港城普遍存在,但個人信息被盜并遭遇騷擾后,多數市民卻選擇了沉默,或一笑了之,并未想到如何追究信息泄露根源等問題。筆者以為,此問題讓人“細思極恐”,不拿信息泄露當回事顯然不可取!
說到個人信息被泄露,很多人都有類似經驗。特別是個人購買商品房后,各類建材、家電、裝修等經營者會頻繁致電,讓人應接不暇;而孩子入園、入學后,也有社會辦學機構隨意騷擾。很明顯,當下市民個人信息泄露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不過,除非造成類似山東臨沂一大學生因個人信息泄露,落入“精準詐騙”陷阱失去生命的嚴重后果外,很多被騙子騷擾的市民并沒有當回事,最多是電話里口頭責罵騙子或騷擾者,鮮有人報警或責問可能的信息泄露者。由此信息泄露者有恃無恐,讓騙子得以行騙其他不明就里者。
信息被泄漏的常態化,也提醒相關部門,打擊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不僅要抓顯性大要案,還要把每一起個人泄露信息個案“當回事”,向社會傳遞有案必查的積極信號,讓公民免受個人信息泄露之害。作為被泄露信息并受到騷擾的市民,應及時責問可能泄露信息的單位或個人,并向職能部門或公安等部門舉報,而不能任由個人被無端騷擾,甚至被騙子鉆空子。
好在當前各大通信運營商已注意到這一問題,不僅做相應的防騙提醒,也對可疑電話及短信進行識別,并做出“詐騙”嫌疑的標識。目前,國家正從立法和技術保護手段等多方面,促進網絡個人信息保護。不過,這種保護只是國家層面的,具體到個人,如遭遇信息泄露,完全有權要求網絡服務者刪除有關信息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制止。也可理直氣壯地向公安部門、網管部門、工商、消協或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投訴舉報,決不能再選擇沉默。(李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