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11月23日,央視網推出微視頻《公仆之路》,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從延安插隊到正定起步,從治理福建到主政浙滬,再到領航中國的履歷。他一步一個腳印,從最基層做起,從政經歷越來越豐富,但他的初心始終如一:為人民服務,永做人民公仆。
從黃土地到中南海,長長公仆路,深深為民情。短短5分鐘26秒的微視頻,濃縮了一位大黨大國領袖的履歷,也見證了黨和人民的魚水深情,和黨順民意、得民心,帶領人民不斷推進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
在梁家河,2400多個日夜,他同鄉親們打成一片,下定決心“為老百姓辦好事”;在正定,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沒有一點高干子弟的做派。大街上支張桌子,就接待來訪群眾;在福建,他經常一連數日坐著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常常顛得連腰都直不起來;在浙江,他始終堅持和倡導“下基層、聽民意”;在上海,僅7個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個區縣;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后,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表示,“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始終強調全黨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告誡全體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作為人民一員,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他從村支書直到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以人民為中心,黨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歷盡艱難成為執政黨,并奠定了長期執政的堅強基礎和根本保證。2016年,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五年來,我國超過6000萬人穩定脫貧,人民收入增幅超過GDP增幅,360個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項改革措施出臺,人民的獲得感持續提升。同時,從八項規定到“反四風”,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再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使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得到不斷鞏固和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時代高度,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要求全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社會主要矛盾、對人的全面發展、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表述,再一次強調和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3萬多字的十九大報告203次提到“人民”,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偉大的新時代,呼喚更多為民服務情懷!偉大的新使命,需要更多為美好生活而戮力奮斗的人民公仆!
(茅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