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幾代塞罕壩人聽從黨召喚,55年艱苦創業、九轉成功,將一個“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成林海的奇跡,一經中央媒體報道,立刻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最近,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單位稱號,更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一面旗幟。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黨的十九大做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部署。美麗江蘇是美麗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塞罕壩人的生動實踐、豐富經驗和成功鑄就的生態文明精氣神,令人感動激動、見賢思齊、奮起直追。
十九大報告指出,夢想不會在敲鑼打鼓中輕松實現。既包含對未來形勢的準確研判,又包含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有縝密系統的思路,明確具體的方向,更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步步為營的干勁,愈挫愈勇的精神,做到艱苦創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而不能淺嘗輒止,遇難而退,把問題和困難完全歸結為客觀條件。否則,美麗江蘇建設必定拖美麗中國的后腿,愧對塞罕壩人,愧對子孫后代。
我省致力于打造寧杭、淮河、揚子江和江淮四大生態經濟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手筆。將在更大范圍、更廣空間塑造江蘇綠色競爭優勢,著力打造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引領發展的“新江蘇樣本”。同樣堪稱大手筆的是《江蘇省海洋生態紅線保護規劃(2016-2020年)》,共劃定各類海洋生態紅線區73個,對連云港、射陽、濱海、響水等沿海侵蝕性岸線進行生態整治修復等,正式對海洋生態紅線區進行制度化管理。建設塞罕壩林場是20世紀60年代保護北京的重大舉措,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描繪美麗江蘇藍圖事關改革發展大局,二者均有劃時代意義。
站在新的高起點上,塞罕壩人充滿信心地說:“我們明年開春要向最后一萬畝石質山坡進軍,接著搞造林攻堅戰,等成林后,塞罕壩一定會更綠更美。” 塞罕壩建設者的感人事跡表明,開弓沒有回頭箭,千難萬險永向前,不論創業初始,還是居功至偉,勁頭始終不減。他們的經驗和精神,在建設美麗江蘇中不可須臾忽視,值得永遠記取。想當初,兩年植樹慘遭失敗,場領導不僅沒有趴下,反把全家從北京搬到塞罕壩以示決心。后來在馬蹄坑機械植樹成功后,給悲觀失望的職工以鼓舞。當樹林再次遭到冰凍襲擊后,職工雖然一時泣不成聲,但馬上投入救災。為了塞罕壩的明天,直面各種挑戰,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建設美麗江蘇與建設塞罕壩林場的條件已今非昔比,但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一點也不會少。這就需要我們把學習塞罕壩人精神與學習十九大精神水乳交融地結合起來,把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當做目前的一件大事認真對待,以馬不停蹄、時不我待的速度,吃苦耐勞、廢寢忘食的毅力,俯下身子、狠抓落實的決心,一代接著一代干、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狠抓當前,開創未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夢想不會在敲鑼打鼓中輕松實現,夢想實現后可以敲鑼打鼓表示慶賀。就像塞罕壩人圓夢今天一樣,其精神堪為建設美麗江蘇、美麗中國樣板。如今,生態文明體制的“四梁八柱”已崛地而起,通過持之以恒的艱苦奮斗,久久為功的明天為期不遠,人民群眾的福利和福祉將會更多更好! (王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