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解決關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小問題,從而讓百姓感受到大幸福。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會時間,一個鮮明特點是喜歡從“小事”問起,比如習近平近日在與內蒙古代表團談及精準扶貧時,他關心的都是農村垃圾是如何處理的、農村廁所建設情況如何。
“解剖麻雀”、見微知著,是共產黨人重要的認識論、方法論。總書記問起的這些“小問題”,其實都不小。空氣質量背后跟著群眾的大健康;看病問題難不難,與社會保障息息相關;垃圾處理的普及程度反映著綠色發展水平。正是這些小問題、小切口,能測出群眾獲得感。
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正是發現百姓身邊小問題的主力軍,基層一線代表囊括了各行各業,有一線的村支部書記、社區書記,有農村教師、大學生村官,還有土生土長的農民代表等等。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長寧區虹儲居民區書記朱國萍,被稱為是“小巷代表”,在她看來,改善民生,為人民謀幸福,除了要關注那些新時代下轟轟烈烈的改革大勢,也不能忽略那些城市里、街坊間的“雞毛蒜皮”。從小問題解決大事情,從大事情尋找小落腳點,這是代表們一致的工作模式。兩會代表要擅長“以小見大”,從小事情能看出大問題,再從大政策中,尋求小的問題落腳點。朱國萍就擅長從小區尋求著力點,在小區里觀察到很多新事物、新苗頭,并稱小區就是社會晴雨表。
針對小問題如何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需要走基層、聽民意,集思廣益并結合上級政策,尋求切實可行的結合點。
很多的意見建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時間的積累與檢驗,代表們用心、用耳帶著問題工作,注意收集小問題,并隨時思考解決的建議,在充分調研的前提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朱國萍在接受記者問及對于社區涉及的民生問題更加繁雜,在議題上如何選擇時,朱國萍表示,我提出的都不是個體問題,都是通過仔細調研,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問題。
兩會時間,是檢驗的時間,提出了小問題,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小問題,就需要兩會期間結合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及意見,并及時將好建議、好辦法予以貫徹落實,切實推動解決尚存諸多“短板”的民生訴求,唯此,老百姓才能有更多獲得感,更好地感受社會公平與正義。(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