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歷書》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故此得名。在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中,清明既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還是人們賞春踏青郊游的好日子。
在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中,無論是“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還是“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都是古人對于如何過清明的認識和理解。然而,在今天的現代社會生活中,紅杏初開、梨花風起的清明時節依然具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和文化魅力,它一面給予人們悲涼沉郁的追思憶往氣氛,一面給予人們氣清景明的春日期望。清明時節,其實更有提醒我們既要不忘過往,懂得追思慎遠,更要著眼當下、憧憬美好未來的深刻內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祭英靈、慰先烈、承遺志、傳精神,是清明祭掃、緬懷先賢的主要目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今天,我們撫今追昔,面對那些在黨和國家奮斗歷程中拋頭顱、灑熱血的立下卓越功勛的革命先輩們,我們有底氣告慰他們一句,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真正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今日的中國,正是你們期待已久的人人民主自由、人人自信幸福的新中國。
清明時節緬懷先烈,其實更是為了觀照現實。千秋偉業,而今恰是風華正茂時。進入新時代,展望新征程,我們不能忘了今時今日的美好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更不能忘了正是因為舊日中國飽受了戰爭、貧窮、落后帶來的創傷,所以今日的中國才需要更加奮進、更加強盛。祭奠,是為了更好的銘記;銘記,是為了更好的前行。毛澤東同志也曾說過:“成千上萬的革命烈士,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踏著他們的腳步,繼承他們的遺志奮勇前進。”革命先烈是我們信仰的根基,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而清明時節正是我們追溯信念、積蓄能量的時間。
銘記傳統,致敬英雄,是每一個時代永恒不變的真理。清明祭掃,我們必須謹記是“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精神信仰,讓今日的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讓今日的共產黨人依然堅貞執著;是“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的理想決心,讓今日的共產黨人永遠牢記使命,繼續前行。
清明祭祀,追思慎遠,方能不負春光不負己。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新時代的前景十分光明,新時代的挑戰亦是十分嚴峻。但是,我們相信,在這萬山紅遍的新時代,革命先烈留給我們的精神和氣節必將伏脈千里,而我們也必然能像他們一樣以“不立功不下戰場”的決心和意志,譜寫出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華美篇章。 (秦永春 陳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