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5月18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是文化“大觀園”,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在博物館中,有傳承千載的古法技藝,有令人驚嘆的漢唐文物,有耳目一新的文創精品……呈現著文化風景,散發著文化氣息、閃耀著文化韻致,共享著文化盛宴,勾勒出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是歷史價值的積淀。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是時代課題與重要使命,要結合現實語境,夯實發展根基、注入發展活力,讓其在繼承性、創新性、實用性發展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凝聚文化自信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做好保護傳承,推動文化繼承發展。文化浸潤心靈,獲得的是精神享受與審美體驗,蘊含在文物上的歷史底蘊與精神內涵,能夠激發國民愛黨愛國愛史的內心情感。博物館既是文化共享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承的紐帶,兼具收藏、展示與教育功能,能夠連接思潮、陶冶情操、啟迪思想。傳承是文化創新的根基,發展的關鍵,是充分發揮文化作用的重要路徑,文化發展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與發展自信,在保護與傳承中繼承性發展。要推動博物館向著個性化與大眾化發展,既要別具特色,也要融入群眾,既要拓寬渠道,也要豐富形式,讓博物館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吸引更多群眾走進博物館,近距離感受文化魅力,讓文化深植群眾心里。如今,博物館的展陳方式、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更加豐富,從線下熱潮到線上大賞,從注重品質到凸顯特色,博物館自身形式的演變也是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的完善,保護傳承著文化根脈,推動著文化繼承性發展。
堅持與時俱進,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唯改革著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對于文化發展亦是如此。回望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正是在博取眾長、兼收并蓄中成就了其豐富的內容和豐厚的內涵,成就了其別具一格的思想觀和精神價值,成就了其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特色與魅力。如今,文化迎來了振興發展的大好時機,要把握機遇、矢志創新,加強文化創新體系建設,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一方面,要利用各類媒體渠道與資源增強文化的知曉度與影響力,運用科技手段深入挖掘文化中蘊含的意蘊、理念與價值追求,在創新表達中彰顯文化魅力,如通過生產體現時代精神與時代創造的優秀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來傳播文化,讓文化以看得見、聽得見、感受得到的方式深入人心,發揮文化凝聚共識、振奮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給予文化充分的發展空間和成長沃土,鼓勵文化向著多樣化方向發展,注重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完善文化發展體系,形成文化共融共生、全面均衡、協調發展的生動局面,增強文化的核心競爭力。
堅持價值導向,推動文化健康發展。千年來,中華文化有其始終堅守的宗旨與使命——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時代在變,追求不變,要積極引導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為文化發展保駕護航,發揮文化的價值導向作用,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讓人民群眾在享受文化之美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堅守文化努力發展的前進方向。要嚴把文化的政治導向、價值導向與審美導向,加大對不良文化的整治力度,抵御危害國家安全、危害社會公德等腐朽文化的侵蝕,進一步規范和凈化文化市場,樹立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鮮明導向,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主旋律、傳遞正能量,不斷提高文化服務質量,推進文化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實現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致力于提升文化的服務質量。(郭素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