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推廣服務是農業科技成果落地田間的“最后一公里”。當前,我國短視頻用戶已超過10億人。如何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更好解決農民在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助力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技短視頻應運而生,成為農技推廣體系的有效補充。(10月15日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通過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農業裝備,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我國智慧農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正在繪畫現代化農業新圖景,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好、越干越有奔頭。
推動“藏糧于技”,農業“科技范”讓端穩端牢中國飯碗更有底氣。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國家戰略舉措。從加大種業振興力度,到實施農業裝備補短板行動,從先進農機應用到農業技術推廣,從高標準農田建設到高素質農民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在頂層設計中的分量不斷加重,成為實現“二十連豐”的有力支撐。過去,“看天、看地、看莊稼”,耕種管收全憑農作經驗,如今,科學種田從夢想照進現實,智慧農業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翅膀,農業穩增穩產有了更可靠保障,“中國飯碗”成色更足、“大國糧倉”更加殷實。
激活“流量密碼”,數字“云服務”打通農技落地“最后一公里”。短視頻、直播有利于破解農技推廣及時響應難題,平臺智能推薦機制可以有效提升農技供需配置效率,讓農業生產更加便捷、管理更加高效,在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上發揮著獨特作用。“手機點一點,農機就上門。”依托全國農機作業指揮調度平臺,農戶只需在微信小程序下單,就能夠“云”上預約農機手;江蘇借助大數據孵化十朵“數字云”,打造智慧農業“數字新農具”,廣泛應用于種植、畜牧、漁業及鄉村建設,為全省農民提供精準服務,繪就農業農村“數字全景圖”……上“云”用“數”,實驗室的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
轉型“智慧農業”,直播“慧農事”在廣袤沃野繪就幸福“豐”景。農民想豐收,田地要種足、作物得種好。短視頻平臺上,從種養到包裝、營銷,從大田生產到智慧農業、家庭園藝,農技工作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享各類農業知識和技能,直觀、簡明,互動性強,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數字“新農具”。農技上“云端”,屏上忙“耕耘”,“智慧”解鎖豐收“糧”方,“會種地”變為“慧種地”,“老把式”變身“新農人”,無人機操控手、智慧農業管理人、農村電商從業者等新興職業不斷涌現,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和創業舞臺,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給鄉村發展注入勃勃生機。
耕“云”種“數”,加快發展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智慧農業推動農業向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的全新階段邁進,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賦能國家糧食安全。技術新、裝備強,田間地頭激蕩的科技動能,轉化為收獲時節的豐收喜悅,奏響建設農業強國時代強音。(高譚)
?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蔡佳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