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金同啟 周 瑩 楊立明 張蘇婭) 三十二年前,連云港改革開放大旗在這里豎起;三十二年后,連云港轉型換擋的號角從這里吹響。三十二前,這里誕生了連云港外資企業群;三十二年后,這里最先發出了打造國際化園區的錚錚誓言。三十二年前,這里是一片荒蕪鹽灘;三十二年后,這里正勾勒港城首幅產業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美麗圖景。
“產業升級、創新發展、生態建設、開放合作。”今天,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提出: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新型科技園區為總方向,以開放創新為動力,掀起三次創業的新熱潮。
開發區,這趟連云港開放經濟的頭班車,正在摒棄以往傳統發展的舊思維,以開放創新的新思維,開啟園區發展的嶄新篇章。
構筑新優勢,打造開放型經濟“升級版”
“開發區必須‘開放’。”市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關永健對開發區“十三五”發展定調說,開放是開發區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長期積累孕育的。因此,開發區在今后五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開放”。
這樣的判斷源自一個成熟的園區管理者對于未來的掌控。在新常態的歷史背景下,開發區人深切地感到今天的開放比過去以往任何一個時間都要艱辛。 開發區人問自己:“今天的開發區外資應該怎么引?”
正在開發區人感到困惑的時候,一個消息讓他們突然意識到“新開放”原來可以這么做。 前不久,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恒瑞醫藥宣布與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達成一項為期3年的癌癥療法開發合作協議。恒瑞醫藥副總裁曹國慶指出:“恒瑞期望能夠通過與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精密合作改善癌癥患者的醫療護理。該項合作也將進一步加強恒瑞在中國腫瘤藥物研發的領先地位。”
恒瑞“借力打力”的國際化戰略讓開發區人掙脫了困惑的迷霧 。他們說,恒瑞國際化戰略讓開發區深切地感到,今天開發區比任何時候更加需要外來投資,更加需要外來的資源。這些新的元素將帶動開發區實現真正地開放。通過對外開放,開發區增進了同國外機構、企業的聯系,也實現了自我的思想解放。
“堅持對外招商引資不動搖”的開發區人捫心自問:“在對外招商引資越發困難的今天,開發區的對外開放有哪些優勢?”
國家的“十三五”《綱要》規劃為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指出了一條路徑,即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
數據顯示,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下行的今天,開發區一季度依舊保持了實際利用外資4701萬美元,增長25%的開發區“開放”速度。
為了讓園區更加國際化,開發區積極圍繞“開放”戰略,大力推進類自貿區改革試點眾多政策落戶,加速招商引資的國際化,研發平臺的國際化和人才的國際化,通過園區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中,參與到國際技術分工浪潮中。與此同時,開發區還在環保、路標路牌的設計上同國際接軌。
今天的開發區人用更多“國際語言”,在更高層次、更深領域的經濟合作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
注重“成色”,提升產業發展新“能級”
摒棄以往的“速度情結”、“換擋焦慮”,開發區人正以平常心來看待發展,更加注重產業“成色”謀發展。“當我們有勇氣正視自己的時候,轉型升級就有了堅實的基礎。”開發區人如此說。
2012年,一群西裝革履的“專家”帶著開發區賦予的“發展命題”走訪了江蘇省、連云港市等多個政府部門和區內企業,為開發區的新產業確定方向。經過半年多的調研,羅蘭貝格的專家匯報調研成果:隨著開發區發展進入轉型期,其不僅要重視量的積累,更要重視產業層次、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不能再做“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事情。一針見血。專家的意見讓開發區人出了冷汗,因為他們點出了開發區產業發展的“軟肋”,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抓不好。
很快,人們發現開發區的產業格局從原先的“三新一高”(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調整為“二三二”(生命健康和先進材料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型裝備和精密機械以及消費電子三大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和文化創意兩大現代服務業)。
今年4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來到開發區。他此行的目的是為開發區與東華大學、連云港市工業投資集團共同籌辦的“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院士工作站”進行調研。這位主持完成了40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課題院士是開發區專門請來的“產業導師”,他將見證開發區的產業選擇。
如今,開發區人深知好企業和好產業比新企業和新產業更加重要。 最近幾年,開發區人拼命地集聚創新的資源,力爭在全球的產業價值鏈上尋求開發區的位置。
“好產業是開發區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關永健在采訪中用好產業和好企業為開發區未來開出了“藥方”,“一旦確定了產業方向,開發區的資源、公共平臺都必須圍繞這些產業配置,各種科技創新政策、金融服務、人才招引都要向這些產業傾斜,使他們特色鮮明,競爭力突出,體量更大。”
當然,好產業進入給舊產業帶來一定的沖擊,雖然陣痛,但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去執行。“今天的退出是為了明天更好的發展。”開發區人深切地理解這樣的語句。
2003年,一篇《入世后反傾銷第一案 連云港吉利化工公司勝訴》的新聞把讀者視線帶到開發區。但現在,曾經風光無限的三吉利化工于去年宣布搬離開發區。這是開發區確定新產業方向后的自我選擇。此時,花果山大道附近那個廣告牌上“科技引領 創新發展”的標語,卻清晰地表明了開發區的發展新訴求。
在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影響下,園區與園區的競爭不再是規模上拼大小,而是技術層次上較高下。如今開發區圍繞園區的產業,梳理產業鏈,建立了獨特的開發區產業發展模式,即研究院+孵化 平臺+產業鏈+產業基金+創新型企業。
在這種全新思路的引領下,開發區夯實了產業基礎。數據顯示,一季度,批準新設外資企業5家,總投資38440萬美元,協議外資17025萬美元;批準內資項目14個,計劃總投資29.6億元。全區在談項目104個,重點重大項目49個,其中外資項目14個,計劃總投資7.6億美元;內資項目35個,計劃總投資165.3億元。
改革領航,催生經濟發展新活力
轉方式、調結構,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開發區將改革融入發展血脈,將產業樹立在成長路上。于是,開發區人同自己較上了勁。
3月初,連云港市工商局向江蘇新海誠金融投資有限公司下發了企業集團登記證,這標志著江蘇新海誠金融投資集團(以下簡稱新海誠集團)正式成立,開發區完成了對新海連控股的資源重組。
“這場改革的實質就是激活國企的動力。”關永健非常肯定地說,通過新海連集團業務的拆分和重組,為國有資產實體化運營打下了基礎。如今開發區已經形成了新海連、新海誠、新海科園區運營、平臺建設、金融服務的“三駕馬車”。這一步改革最大的好處就是實現園區資產資本化、資產證券化,實現整個園區資源的“對接市場”,增加園區發展市場競爭力。
隨著資產的重組,開發區將其承擔市場的職能剝離,讓管委會回歸服務園區發展功能,更加輕松謀發展。
回歸服務園區發展功能的開發區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招商引資這件大事。然而在投資意愿下降的今天,開發區如何憑借改革實現突破?
2016年新年伊始,開發區同涌金醫療團隊的一次簽約為這樣“難事”找到了一個方向。
因為根據雙方約定,涌金醫療團隊將借助“連云港醫療產業發展基金”,幫助開發區展開密集地產業招商。這種打破傳統的官員招商、干部招商,通過市場化手段,讓產業基金、孵化器、咨詢公司為園區招商的模式讓開發區人感到原來招商引資可以這樣“玩”。目前,開發區已經完成了對原有招商局模式改革,成立招商公司,體制、機制、人員悉數調整到位。
打破官員招商模式,圍繞主導產業讓市場為園區招商。開發區這場改革撼動了園區招商引資的傳統模式,為其發展贏得了新的空間,也讓開發區的發展更加接軌市場,是新時代園區經濟主動適應“供給側”改革的必然抉擇。
現在,在開發區每個“職員”的座位上都有一個“崗位責任清單”。 “該清單融合了強制分配理論、間斷—平衡理論,并通過網絡管理系統進行績效管理體制改革,按照KPI關鍵績效指標設定法,推行日報、周審、月考、季評工作機制,將充分體現管理的精細化和考核的科學化。”開發區考評中心負責人介紹道。
“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在干什么。”關永健為這樣的清單進行了這樣的概括。他說,這樣每個人都會更加努力地為開發區的明天奮斗。
在這個活力四射的開發區內,一個自信、幸福、發展的魅力之城,正在以充滿理性、智慧的速度,向著“十三五”的偉大征程一路前行。五年后,人們將在這里遇到更加美麗的產業,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