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王緒波) 自從有了微信朋友圈,曬風景、曬美食、曬家人,各種各樣的曬,尤其是看到美食,很多人都會心動,緊接著行動。市民周女士的近日遭遇給您提個醒:朋友圈里的私人訂制美食,吃起來還得悠著點!
幾天前,家住海州的周女士,看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瘋傳一家私人烘焙坊,標榜全部使用進口食材,精心制作私家烘焙。作為時尚白領的周女士實在抵制不住令人垂涎欲滴的甜品照片誘惑,便添加了這家工坊老板為微信好友,并定制了一款售價188元的彩色起司蛋糕,沒想卻開啟了一段噩夢之旅。吃完美食的當晚,熟睡的周女士被劇烈腹痛驚醒,隨后是嘔吐頭暈,她趕緊打的去了醫院急診,醫生診斷為食物不潔導致的急性腸炎并輸液治療。周女士仔細回想了自己當晚的飲食,其他菜都是自己親手制作的肯定沒問題,“元兇”肯定是這款起司蛋糕。
周女士馬上微信聯系了烘焙工坊老板訴說了自己的遭遇,沒想到對方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的蛋糕絕對沒問題,肯定是周女士吃了別的不潔食品導致的腸炎。當周女士提出去烘焙工坊看一下環境衛生情況時,對方理直氣壯地說,周女士不是執法人員無權現場檢查。更令周女士氣憤的是,當她提出賠償要求時,對方竟然零回復,玩起了“人間蒸發”。越想越生氣的周女士,遂將此事投訴到海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浦西分局。
接到周女士的投訴后,執法人員立即展開了調查,結果發現周女士只知道該烘焙工坊的微信號和店鋪名,賣家的其他信息一概不知。既沒有明確的經營者,也無具體的經營場所,不僅當地消協調解無法進行,就連執法人員的查處工作也陷入了困頓。執法人員表示,近年來,在各地消費者保護部門受理的投訴中,微信購物均是投訴熱點。但是在案件處理過程中發現,微信代購往往打著“朋友、熟人幫忙”的名義進行,代購人也沒有辦理工商登記,許多還是業余兼職,往往難以認定代購人屬于經營者。
海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提醒消費者,網絡購物應盡量選擇信譽較好、證照齊全的大型電商平臺,這類平臺有嚴格的付款程序,退換貨、維權取證較為方便快捷。如果在微信朋友圈交易時,一定要了解清楚賣家的真實身份信息,并且要保存好相關的聊天記錄,大件物品最好簽訂書面的買賣協議,并保留銀行、支付寶等匯款、支付憑據。做到以上幾點,微信賣家一般不敢只收錢不發貨或者出售假貨,即使出現上述情況,買家也可以依據這些證據及時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