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 者 趙芳 通訊員 江榮 黃蕾)春節最大的主題就是團圓,而隨著假期結束,大多數回鄉過年的上班族、學生又踏上外出謀生、求學的征程,原本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突然又回到了獨守狀態,一些老人一下子適應不了,于是“分離綜合征”就會找上門。
心理專家提醒:春節過后一段時間,是空巢老人心理問題的高發期,兒女們要格外關注空巢老人的心理落差,常回家看看或者多給老人打幾個電話。老年人最好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
兒女走了老人心里總感覺空落落的
車阿姨今年60歲,老伴兒幾年前去世后,她就一個人住在連云港。一個人生活久了,也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經常和兩三個好友唱唱歌、爬爬山等。
今年過年前,想著兒子兒媳婦要帶著孫女從外地回來過年,車阿姨停下了一切活動,開始忙著打掃屋子、置辦年貨等,雖然很累,但想著一家人很快就要團圓,期盼的心情讓她精神煥發。
除夕當天中午,兒子一家三口回到家了,平日里冷清的屋子一下子充滿了歡聲笑語。春節期間,他們一家人走親訪友,車阿姨心情真是高興極了。
然而,大年初六兒子兒媳就要趕回外地準備上班,離開那天,車阿姨臨別前親了親孫女,揮手和兒子兒媳婦說“再見”,眼看著車子駛離了小區大門口,她不禁流下了眼淚。
車阿姨告訴記者,春節后這幾天,情緒總是很低落,心里就感覺被掏空了,雖然這幾年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生活,但是每逢過節后,兒子離開都要適應好幾天。
記者昨天從幾個社區采訪了解到,像車阿姨這樣,節后回歸“空巢”,郁郁寡歡的老人不在少數。
情感反差春節過后空巢老人心理問題多發
“前兩天門診中,我就遇到一個年輕人帶著媽媽來就診,說這幾天她媽媽天天哭,情緒很不穩定,一問原因是想著兒子快要走了,媽媽兩三天不太吃東西,只要想起來,就是坐那哭,晚上又睡不著覺。”市第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咸振萍說。
咸振萍介紹,春節期間,老人有兒女陪伴,心情會特別好,處于愉快和亢奮之中,而節后重回“空巢”狀態,老人易產生被分離、被舍棄的感覺,無法很快適應,容易情緒低落、健忘、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而這又會令他們的社會交往更少、更加閉塞,這些不良情緒會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俗稱“分離綜合征”。
導致老年人出現“分離綜合征”的原因有哪些呢?咸振萍表示,一方面是人之常情,老人對子女的依賴更多體現在心理上,剛相聚沒幾天再度回歸“空巢”自然造成痛苦的情緒反應;同時,節前忙碌期待,節中團圓幸福,節后孤獨失落,巨大的情感反差考驗著老年人脆弱的情感。
此外,如果老年人自身狀況不佳,如身體狀況不好、性格依賴性強、朋友很少且興趣不多、情感脆弱等,其分離焦慮產生的心理反應更重、時間更長,甚至出現身心疾病、睡眠障礙、抑郁焦慮等。
“根據門診情況分析,患上‘分離綜合征’的老人,約三分之二有軀體癥狀,這些癥狀又以消化道不適和心血管問題最為多見。”咸振萍說。
專家建議緩解“分離綜合征”老人子女這樣做
“作為子女,春節后離開父母的時候,其實一定要考慮到,我父母這種情感怎么樣,他在隨著我的離開,有沒有一些情感的波動。如果說有這種情感波動,三五天不會有太大問題,如果超過一周,老人還是沉浸在比較悲傷,比較孤獨,不愿與人說話,甚至在飲食睡眠方面,都已經出現了比較大的問題,這個時候,其實應該引起子女的關注。”咸振萍說。
如果長期心情壓抑,易增加患冠心病、高血壓病、消化道潰瘍、腦血管病等疾病的可能性。咸振萍提醒,對于“空巢”老人來說,每一個節日長假之后都是他們最脆弱的時候,更是他們健康問題高發的時候,老人及其子女要特別重視。
咸振萍建議,一方面子女回家后要給予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好好陪父母聊聊天,或者多關心老人的身體,填補老人的空虛感。最好提前告知父母行程安排,讓離別有一個鋪墊的過程,并告訴父母下次回家的大概時間,讓他們心里有期盼。
“春節后離開家,子女要注意與老人保持聯系,多打電話或視頻,尤其是最初離開的這幾天,最好頻繁地跟老人通電話,這樣的話,雖然說時空有距離,但是通過無線的網絡,通過這樣一個面對面的視頻功能,能夠緩解老人,因為分離產生的孤獨,或者惆悵的情緒。”咸振萍說。
同時,老人最好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朋友間的交往會減少老人的孤獨感。兒女們不在家的日子里,不妨多到小區內和老鄰居們聊聊天,到社區活動中心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條件許可的話,還可以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出游,開闊的自然環境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松心情。
此外,咸振萍還建議老人,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飲食、生活要有規律。身體好自然心情就好,只有身體好了才能迎來更多這樣幸福的團聚。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子女通過聯系,觀察一下父母的情緒變化,如果在三到五天,甚至一周左右,父母的情緒感覺還不是很高的話,建議及時到心理科就診。看看由于這樣一種情緒變化,老人有沒有出現焦慮,抑郁等嚴重情況。”咸振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