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沈裕 李耀華
作為全國首個地級戰略環評試點城市,我市從戰略決策源頭避免環境影響和生態破壞,修改調整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岸線圖,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環境質量改善達標規劃和整治方案,并提出精細化環境準入和管控要求,這為全市產業發展、項目準入、環境管理等提供了重要依據。對此,江蘇衛視日前在黃金時段給予重點報道,這在全省范圍引起強烈反響。此舉無疑是港城近年打的一手好牌,保持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港城生態文明建設由此必將躍上新的高度。那么,究竟如何突出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科學應對和正確處理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市委十二屆五次全委會明確提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生態環境高質量。下決心解決好生態環保突出問題,著力建設碧海藍天、山清水秀的美麗港城。這為港城今后的科學發展確立了新坐標,指明了新方向。
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必須一如繼往推進污染防治。面對當前依然存在的環境突出問題,必須繼續深入開展“263”專項行動,全力以赴打好治氣、治水、治土攻堅戰,有效防控各類環境風險,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著力推動綠色生產,加快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產業結構,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必須以鐵的決心、鐵的手腕、鐵的紀律開展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整治,確保全市工業園區在預定時間內全部建成綠色環保、低碳循環園區。綠色發展并非片面發展,要堅持系統綜合治理,推動戰略環評成果落地。必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不斷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努力彰顯寧靜和諧美麗的生態本色。按照“低碳、循環、綠色、生態”的要求,通過加快科技進步促使生產方式轉變,讓科學技術在節能降耗中發揮對產業優化升級的推進作用。必須通過完善產業生態系統,創新產業生態功能,強化產業環保標準,促使產業結構更加優化。
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決守住生態底線,更實舉措建設美麗家園。這深刻表明出我市走好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的信心和決心。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就應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呵護好港城人民的美好家園,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必須實施綠色制造行動計劃,積極發展“生態+”經濟,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轉型。盡管其間矛盾問題還相對突出,但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的決心不能動搖。各地、各部門、各單位不僅不能回避矛盾問題,還應有針對性地梳理矛盾和問題所在,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深入實施“水十條”,推進完成黑臭水體整治,持續實施空氣質量提升行動,做好重污染天氣預警應對。因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在觀念上確立生態優先,明確其主體地位,在制度框架上不斷完善并加以嚴格實施,在科技創新上強化研發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才能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在綠色發展的大道上邁出更穩健、更堅實的步伐。
思路決定出路,態度決定高度。要想實現全市綠色生態發展,就必須確立資源環境的核心地位,建立生態優先的主體意識,全方位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只有完全破除“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觀,強調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增長,真正構建資源環境價值內化后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確立綠色發展的引導機制,才能避免在發展前進的方向上跑偏,從根本上轉換發展的軌跡,創造并形成全市生態建設道路和綠色發展嶄新模式,港城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真正躍上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