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徐譽寧 楊昕)今年3月1日是《反家庭暴力法》實施兩周年。昨日,筆者從海州區民政局婚姻(收養)登記處了解到,近3年來,前往該處辦理離婚手續的夫妻中,因家庭暴力而導致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尤其是年輕夫妻中,發生家庭暴力的情況較少。越來越多的女性尤其是“80后”“90后”女性,維權意識較高,自我保護意識越來越強。
“我要和他離婚,他有家暴行為。”昨日,市民王女士和丈夫張先生來到海州區民政局婚姻(收養)登記處,要求辦理離婚手續。王女士介紹,十幾年前開始,丈夫就經常酗酒,酒后經常對她大打出手,自己曾多次被打至入院治療。以前考慮到孩子年幼,一直忍氣吞聲。如今孩子已經讀大學,所以她選擇果斷離婚,結束這段不堪回首的“家暴”婚姻。最終在王女士的堅持下,夫妻雙方辦理了離婚手續。
“近年來,家庭暴力不再局限于肢體暴力,家庭冷暴力也是重要的表現形式,這對家庭具有更嚴重的殺傷性。”海州區民政局婚姻(收養)登記處負責人楊維林介紹,2017年以來,前來辦理離婚手續的夫妻中,約有10%是家庭暴力導致的,其中40歲以上的夫妻占比較大。遭遇的家暴類型,從前幾年的行為暴力,逐步增加了冷暴力等新型家庭暴力。與大部分“60后”“70后”不同的是,“80后”“90后”夫妻,發生肢體沖突的情況較少。這部分人群更多遭受了“冷暴力”。
“相較于肢體暴力,冷暴力多出現在知識層次較高的家庭。”楊維林表示,如今大部分“80后”“90后”受教育程度較高,對感情要求也較為細膩,同時他們也比較懂得自我保護,所以發生矛盾時,不動手也不愿動口,很容易出現“冷戰”狀況。此外,由于這部分群體中的女性,思想較為獨立,對肢體暴力往往容忍度較小。
“制止家暴尤其是肢體暴力的關鍵,往往是第一次。”市婦聯權益部陳貝妮表示,如果市民遇到家庭暴力,應該堅決說“不”,特別是第一次,務必要讓對方徹底從這第一次的“不小心”和“莽撞”中醒悟過來,進行深刻地反省,讓對方下一次不敢輕易動手。
陳貝妮介紹,而對于遭受家庭冷暴力的市民,應積極采取間接方式比如手機短信、微信或者電子郵件的方式互相溝通,盡早化解冷戰僵局。同時夫妻雙方應意識到,只要一出現不說話的“冷戰”,就應有警惕之心。陳貝妮表示,對于因遭受家暴向婦聯組織反映的當事人,婦聯組織一般會根據當事人意愿以及家暴情節是否嚴重來處理。如果當事人傷情較重,離婚意愿強烈,婦聯會第一時間聯系公安部門,并為當事人安排公益律師,協助受害方走離婚程序。如果當事人傷情較輕,并且不想離婚,婦聯會安排婚姻干預項目介入調解。陳貝妮提醒市民,如果遇到家暴行為,可以通過報警、向婦聯或社區反映,或者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婚前教育也是避免家暴的有效途徑。”楊維林介紹,3月8日,海州區民政局婚姻(收養)登記處將向登記結婚的夫妻發放“反家暴”等內容的宣傳冊,提高廣大女性的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此外,針對因家暴而離婚的市民,在調解過程中會尊重受害人的意愿。楊維林表示:“我們支持受害者對家暴‘零容忍’,對于那些屢次發生家暴的家庭,只要夫妻雙方同意離婚,我們會盡快幫他們辦理離婚手續,避免受害方遭受更嚴重的身體或精神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