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王寧 王雪 劉哲 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慧 )5月8日,七旬老人鄭余成、好心村民邱佃會勇救落水老人事件一經報道,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贛榆區委宣傳部、區文明辦在第一時間授予他們“了不得好”贛榆人榮譽稱號,市、區見義勇為基金會授予他們見義勇為獎,對兩人在危難時刻不顧自身安危,毫不猶豫挺身而出,勇救落水人員的行為表示高度贊揚,號召廣大市民要以他們為榜樣,大力弘揚中華民族見義勇為傳統美德,匡扶社會正義,傳播社會正能量。
采訪時,當筆者問起下水救人那么危險,當時是怎么想的?兩人的回答也是那么樸實,說:“我們完全沒有多想什么,畢竟是人命關天的大事,當然能幫的就去幫一下。”他們身上發現了諸多閃光。其實,這些年,他們一直在默默地做好事,這次也并非他們第一次救人。 2015年,當時還在青口鎮打工的鄭余成,偶遇一位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老婦獨自一人在河邊徘徊,十分危險。看到這種情況,鄭余成趕忙上前詢問。面對詢問,老人支支吾吾,幾番交流下來,鄭余成只模糊聽到了“里沙村”等信息,很明顯老人應該是迷路了。隨即,鄭余成用自行車將老人帶到青口鎮里沙村附近,并向村民打聽老人家里的具體位置。 幾經周折,鄭余成最終將老人送回家中,老人的子女早已焦急萬分,此時見到母親安然無恙地回來,頓時痛哭流淚,緊緊地將母親抱住,并向鄭余成連聲道謝。原來,這名老婦今年已經70多歲,患有腦梗。當天,老人的子女因事外出,期間老人出走后迷路,走到了青口河附近便怎么也不記得回家的路。幸虧鄭余成及時發現并送回家中,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鄭余成早已將樂于助人當成一種習慣,只要遇到有困難的人,他都想辦法熱心幫助。
隔壁的五保戶,是位常年獨居的73歲聾啞老人。每次看到他吃力的趕羊、挑水時,鄭余成心里就很難受,然后總會一聲不吭的上前幫忙,有時遇到老人沒有飯吃,鄭余成也會熱情地邀請他來家中吃飯。 也就是這樣默默無聞的趕羊、挑水、送飯,鄭余成一幫就是很多年。“有時候看到年老體弱的人走不動了,他就攙扶著他們回家,感覺就像是扶著自己的親人。”鄭余成的鄰居邵澤起告訴筆者,生活當中碰到什么危險,鄭余成也總是勇敢的第一個站出來。
2017年8月,鄭余成來到黑林鎮獼猴桃園,負責每天巡山檢查。無論刮風下雨,他都巡護山林不間斷,硬是把果園當成了自己的心肝寶貝,每一草每一木都能銘記在心。干旱季節是最緊張、最忙碌的時候,鄭余成的神經每天都繃得很緊。“只有記住每一座山頭的名稱和位置,哪兒出現火情時,才能做到及時、準確通報。”上山以來,鄭余成及時發現了十幾起火情。“每次出現火情,他都能及時發現,并在第一時間發出火警,準確報出起火地點、火勢,從來沒有釀成大禍。”秦同祥是果園的生產隊長,他告訴筆者,每次火情,鄭余成總是不顧個人安危、第一時間參與救火。 “看守果園,拾到財物是經常的事。記得有一次,為了等一個失主,他足足在原地等了兩個多小時。”秦同祥告訴記者,看守果園,收入并不高。雖然生活負擔重,可是鄭余成總說,做人就要誠信,不是自己的東西堅決不要,就算東西再貴重,也不能不動心。他回答得很淳樸:咱丟東西會著急,別人也一樣。 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正是這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小事,成就了這位老人的不平凡人生。
而在參與施救的邱佃會身上,筆者同樣看到了善良的光芒。今年3月的一天,邱佃會與兒子正在水庫起網捕魚,突然,他發現不遠處濃煙滾滾、火光四射。“好像是失火了。”邱佃會父子立刻將船開到岸邊,飛奔前去。等他們趕到現場才發現,原來是同村的邱佃澤家的養殖場失火。 當時,北面的兩間豬舍已經被大火燒塌,煙氣也已經越來越大,火苗順著西北風不斷往上冒,情況十分危險。可是顧不了那么多了,邱佃會讓兒子立刻回村喊人救火并聯系邱佃澤一家,自己則用手指將南面的院墻扒開一個缺口,由于用力過猛,邱佃會的指甲全都劈開了。但他已經顧不上這些,然后使勁憋住一口氣,沖進豬舍,切斷電源。轉眼之間,火勢熊熊,黑煙翻滾,如果不切斷電源,后果將不堪設想,但切斷電源,水泵卻無法抽水。情急之下,邱佃會只好提著水桶飛奔到水庫取水救火。不一會,聞訊的村民趕到,與邱佃會一同將大火撲滅。 火災發生時,邱佃澤全家人都不在家,若不是邱佃會英勇救人,后果不堪設想。“我真不知道該如何感謝,多虧有了他的幫忙,二十多萬元的財產才沒有全部付之一炬。”邱佃澤激動地說,平時兩家人都早出晚歸,見面也就點個頭打個招呼而已,真沒想到平時來往不多的鄰居,關鍵時刻不顧自己安危,挺身而出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