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周瑩 李其明 張蘇婭
當前,我市已經將新材料產業作為連云港工業發展重點行業。那么連云港如何壯大新材料產業規模,打造新材料產業基地?如何建立更加具有特色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呢?在全國高性能纖維材料發展大會上,與會專家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加快產業集聚 建立產業基地
目前,我市新材料企業有200多家,其中高性能纖維產業主要集中在開發區。根據市開發區相關資料顯示,開發區已經集聚了碳纖維、聚酰亞胺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差別化氨綸纖維等板塊,集聚了近百家新材料企業,其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已成為國內品種較為齊全、產業特色鮮明的高性能纖維產業基地。
其中中復神鷹碳纖維建成國內唯一的年產5000噸干噴濕紡原絲生產線、國內生產效率最高的單線年產1200噸碳化生產線、國內首條千噸級T800和百噸級T1000碳纖維生產線,在國產碳纖維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奧神新材料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參與制定“聚酰亞胺短纖維”國家標準……與此同時,高性能纖維正在對接該園區碳芯電纜、碳纖維葉片等裝備制造產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我市要加快新材料產業企業集聚。因為當前我市新材料產業集聚的效果已經顯現,但是同千億級產業集群相比,我市依舊面臨很多的問題,例如東海硅資源產業鏈還需要繼續延長延伸,開發區高性能纖維產業需要繼續做大做強,這都需要一批企業在這里承擔重任。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市必須加快新材料產業企業集聚。因為作為一種新興產業、新興消費,如果沒有足夠多的上下游企業來互相配合,新材料產業無法形成終端產品推向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市新材料企業彼此都還需要提高自身技術,并且打通壁壘,實現上下游合作。
強化研發創新 打造專業級基地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材料產業屬于高新技術行業,需要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和生產裝備,而我市新材料領域的絕大部分企業由于規模較少、市場開拓不力、盈利能力較差等原因的影響,產品研發投入不足,產品處于初級加工或跟蹤仿制階段,缺少核心技術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嚴重制約了產業可持續發展。
創新是戰略新興產業核心。目前我市已經建成了硅材料和高性能纖維相關產業檢測中心,目前我市要加快企業研發平臺和公共研發平臺建設。專家表示,該平臺建設要吸取蘇州建設納米材料平臺經驗。蘇州自2006年聯合中科院、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四方共建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來,園區集中資源、集中政策、集中力量,以超常規舉措推動園區納米技術產業發展。其中最值得一提就是由省、市、園共建的江蘇省納米技術產業創新中心。該中心布局覆蓋全省的納米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和細分領域若干具有“引領性和原創性”的新型特色研究所,設立專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最終解決資源配置“碎片化”和社會資源“參與不足”的問題。我市要學習這樣的經驗。
與此同時,我市要積極打造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與會專家表示,要想引導資本流向高精尖領域,還需要政策支持。國資投資科技創新,考核時不能像其他行業那樣只看賬面盈利數字。目前多座城市已在呼吁政府放寬國資考核條件,連云港不妨在這個方面進行一些創新,激活國資參與技術創新的活力,增加國資市場競爭力。
加強產業配套 強化服務意識
作為戰略新興產業,新材料產業對于智力配套要求比較高。這其中包括大數據、基礎實驗等一系列配套。
加快支持新材料研發大數據平臺建設。新材料產業不同于其他產業,它需要大量的支援平臺進行支持。我市可以根據新材料研制周期內,引進一批各個階段的研發團隊。通過他們相互協作,加強“官產學研用”相結合,注重實驗技術、計算技術和數據庫之間的協作和共享,力爭把新材料研發周期減半,成本降低。
與此同時,我市要加快新材料高校資源引進力度。在國內要加快引入南京大學、中科院、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大等國內新材料領域知名院校在我市設立研發機構或合作辦學。在國外,要積極地引入美國西北大學、麻省理工等知名大學展開產學研合作。并積極引入相關研究機構,為連云港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支撐。
要加快新材料研發團隊建設。目前,我市新材料領域有三大困局,資金、人才和技術。我市要想破解這三個難題,首先要解決人才問題。我市可以聯合淮海工學院等單位和中復神鷹、奧神新材等企業,引入新材料領軍人才團隊,通過強強對接,加快我市新材料產業人才梯隊建設,為新一輪技術儲備提供智力支撐。
此外,我市還要加快建立以工業企業、政府和民間團體為投資主體,以大學和政府背景的研究中心、政府實驗室、企業研究中心、非盈利性研究機構及協會等為核心城市研發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減少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直接干預較少,而需要通過稅收、法規、制度進行間接影響。政府財政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基礎性、戰略性、導向性研究,同時關注數據庫等公共服務平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