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陶莎 通訊員張繼龍 王馨穎)2日上午,市中院組織開展了2起非法捕撈案件的增殖放流生態修復執行活動,共放流中國對蝦苗2042萬尾,著力補充和恢復水生物資源群體,修復被四名被告人破壞的海洋生態環境。據介紹,本次增殖放流活動系全國首次通過微博直播增殖放流司法修復海洋資源。當天上午7時許,市中院官方微博“連云港法院”以圖文方式開始全程公開直播活動實況,至10點許結束。相關話題引發網友們點贊、轉發、評論,當天微博共計增加粉絲5000余名。
微2016年6月,被告人王某、馮某、孫某在禁漁期出海捕撈“海沙子”(學名蘭蛤)69袋,價值4830元,連云區法院審理后,依法判決三名被告人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分別判處四千元至八千元不等的罰金。同時,根據贛榆區海洋與漁業局出具的《生態損失修復意見》的要求,判決三名被告人以增殖放流中國對蝦苗207萬尾的方式修復被其破壞的海洋生態環境。2014年6月,被告人張某在禁漁區、禁漁期通過讓六名潛水人員帶著氧氣管和鉛塊背著網兜潛入海底的方式捕撈海產品“綠貝”75000個,價值37500元。法院經審理后,依法判決被告人張某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被告人張某自愿繳納6萬元生態修復金,用于修復被其行為破壞的海洋生態環境。經征求張某本人的意見,其同意以增殖放流中國對蝦苗的方式修復海洋生態環境。
“今年6月5日是第47個世界環境日,6月8日是第10個世界海洋日,在前夕組織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向全社會公開展示連云港法院修復性司法的成果,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將綠色、環保的理念引向深入”。市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戴濤介紹說。據悉,本次增殖放流活動的地點位于我省唯一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海州灣海洋牧場示范區內。為了確保放流蝦苗的成活率,市海洋與漁業局及贛榆區海洋與漁業技術指導站等單位的漁業專家高錫倫、辛華等全程監督、指導放流過程。
增殖放流前,漁業專家通過隨機收取的方式對準備放流的中國對蝦苗進行了開包查驗、清點,確定蝦苗數量。之后,專家隨機選取了部分蝦苗,對其長度進行了細致測量,確保增殖放流的蝦苗規格符合放流要求。專家將就檢驗過程形成書面檢測報告。漁業專家現場詳細講解了增殖放流的程序、技術要求及注意事項。按照專家出具的修復意見的要求,船只航行至海州灣中的海洋牧場示范區,參加活動的領導及工作人員、各被告人在漁業專家的指導下將蝦苗放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