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徐譽寧 徐帆 李陽)寧靜的夏日午后,家住墟溝街道濱海社區的王東和老人迎窗揮毫,書寫毛筆字。老人腰板筆直,耳聰目明,思維清晰,不一會兒,“厚德載福”四個大字就已書寫完畢。這么些年來,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王東和空閑時,最喜歡書寫他為孩子們立下的這條家訓,并時常給孩子們講一講這個家訓的意義。幾十年來,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王家三代十幾口人,人人都是敦厚忠孝之人,受到鄰里的稱贊和艷羨。
手寫家風家訓 時時教育子女
“沒退休的時候給學生們上課,退休后喜歡給兒女們上課。”王東和打趣地說,已經79歲的他,依舊精神矍鑠,言談也很幽默。老人年輕時是一名教師,退休后就到老年大學報名,學習國畫和毛筆字。空閑時,老人在家也離不開書籍和筆墨,有空就看書、寫字或者畫畫。
在老人的家中,專門騰出了一間房間作為學習的書房,這里也成了老人與子女們舉行家庭會議的場所。這間十幾平米的房間里,有兩個大大的書櫥,旁邊懸掛的一幅幅手書家規家訓格外顯眼,主要包含王東和對子女做人和學習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
“先成人后成才,這是我對子女們的第一個要求。”王東和說,在做人方面,他對孩子首要的要求是品德要好。所以他給子女的第一條家訓是“厚德”,包括品德高尚、為人誠實、敦厚。他還專門為此書寫了一幅“厚德載福”的字畫,裝裱后懸掛在客廳的入門處,時刻提醒子女們。
“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子孫。”而在學習和做人方面,王東和老人還將這句話納入了家規家訓里。教誨子女們要會讀書、讀好書,對知識活學活用以及做一個正直的人。
父母重視教育 成就孩子學業
“1959年我考大學的那年,身邊幾乎沒幾個人選擇讀書。”1961年畢業于原南通師范專科學校的王東和說,那個年代能上大學不容易,像自己這樣家境貧寒的孩子能夠上大學,真的非常感謝父母。
上世紀50年代,家家都不富裕,王東和家也一樣。父親當時是大隊的會計,母親沒有正式工作,家庭并不富裕。但在貧窮的歲月里,父親對他的教育始終非常嚴格。憨厚淳樸的父親除了對他做人的品格有嚴格的要求外,對他讀書學習方面也絲毫不松懈。
小時候,同齡的孩子早早就不上學,選擇與父母一起勞動,但是王東和的父親堅持要他讀書。“越是貧窮越要讀書,貧窮只是暫時的。”父親的一席話,讓幼小的王東和深受教育,在父親的支持下,王東和最終考上了大學。
1959年秋,眼看開學的日子臨近,可是王東和大學的學費還沒有著落。為了讓王東和順利入學,父母將家中皮襖、掛鐘等物品都當掉了,最終湊夠了5元錢的學費,王東和這才順利地踏上了前往南通的求學路。
良好家庭氛圍 培養優秀后代
大學畢業后,王東和認識了妻子劉鳳梅,二人婚后生育了三個子女。“作為一名教師,我教育學生和子女的方法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最重要的就是言傳身教。”王東和說,給孩子立再多的規矩,如果自己不做好榜樣,孩子是不會真正聽從的。在老人的影響和教育下,三個孩子都很優秀,工作盡職盡責,也非常孝順父母。而在學習方面,三個子女也沒有讓老人失望,上世紀80年代,孩子們完成學業后,均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如今兒女們工作都比較忙,只有節假日才能聚在一起。王東和也格外珍惜每次與子女們相聚的機會。特別是每次聚餐前半個小時,他總是將子女們召集在書房里,將家中的家規家訓給子女們講一講,提醒子女們要“厚德”,要“咬定幾句有用書”,不能忘記他的要求。王東和老人還將這稱作“家庭道德講堂”,這些年來,只要子女們聚在一起,“家庭道德講堂”都會開課,這也已經成為兒女們的習慣。
在孫女小新的記憶里,爺爺是個非常執著的人。每次回家看望爺爺,都會被爺爺叮囑一番。在爺爺的鼓勵下,她先是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后又順利考上了公務員。對于自己的成績,她非常感謝爺爺。因為在學習方面遇見困難時,爺爺總是將她叫到身邊,教她學習的方法,并鼓勵她一定要堅持不放棄。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習俗,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規矩,也是教育子女的方式。”小新說,如今自己也有了孩子,在教育方面,她會秉承爺爺的做法,牢記爺爺立下的家風家訓,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自己的孩子。
圖為王東和老人在書寫家訓“厚德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