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徐譽寧 閆玉梅)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傳統。好家風體現在與人為善、孝敬老人、和諧幸福等方面。在海州區,有這樣一個家庭,多年來,四世同堂的一家七口人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溫馨幸福、和睦美滿,連續多年被區評為“五好家庭”。家里的最長者吳井蘭經常說,她這一生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有孝順的子女們,他們都很懂事,比著愛家孝老,讓她時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而這一和睦之家的幸福生活也引來鄰里的艷羨。
母親的榜樣力量 激勵影響子女
昨日,敲開海州區一戶普通住宅的門,和煦的陽光透過陽臺灑入客廳,照在吳井蘭老人的滿頭銀發上,讓這位86歲的老人看上去神采奕奕。老人的兒媳婦坐在餐桌邊,正在與老人一邊聊天一邊擇菜。今年58歲的宋玉霞,自1982年和丈夫掌孟生結婚后,30多年來,一直與婆婆吳井蘭住在一起,兩個人相處得親如母女。
“以前沒結婚的時候,我的媽媽就告訴我,婆婆也是媽,對媽媽好,更要對婆婆好。”宋玉霞說,她有7個姐妹,2個兄弟,但是父母對8個女兒要求特別嚴厲,特別是在為人處世方面,對她們提出了“孝敬老人、真誠待人”的要求。小時候,父母經常叮囑她們姐妹8個,嫁到公婆家,一定要將婆家人當成自家人,更不能頂撞公婆,因此幾十年來,她們姐妹8個與公婆相處得都特別好。
宋玉霞坦言,母親的“言傳”固然很重要,但是最讓她們姐妹8人佩服的是母親的“身教”。因為宋玉霞的奶奶去世特別早,當時她的三叔才幾個月大,二叔才兩歲。宋玉霞的母親二話沒說,將二叔、三叔以及爺爺帶回了家中。不僅對爺爺特別孝順,而且從此后還承擔了“長嫂如母”的角色,一直將二叔、三叔撫養成人,沒有絲毫怨言。
傳承母親好品德 用心陪伴照料婆婆
34年前,宋玉霞帶著母親“孝敬老人、真誠待人”的囑咐嫁給了丈夫掌孟生,先后生下一兒一女。從結婚那天起,她就和婆婆住在一起,雖然他們過著尋常的日子,但一家人相處得其樂融融。
“有個好兒子不如有個好兒媳。”吳井蘭說,這么多年,兒媳婦宋玉霞和她從來沒有紅過臉,一直對她很孝順,這讓她很欣慰。雖然已經過去34年了,但很多溫馨的事情,吳井蘭至今都記得,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世紀80年代末發生的一件事。
那一天,宋玉霞和朋友一起去逛街,那時候剛流行熱水袋,因為宋玉霞平時特別怕冷,她的朋友就勸她為自己買一個熱水袋,但是當時她和丈夫兩個人的月收入加起來才50多元,而一個熱水袋就要10元錢,想到這里宋玉霞還是放棄了。但當宋玉霞回家后,聽婆婆說晚上睡覺有點冷,她二話沒說,揣上錢跑到街上,將熱水袋買了回來。到了晚上,她將熱水袋灌上熱水,因擔心太熱燙著婆婆,又用一層薄布裹好,悄悄地放在了婆婆的床上。
這么多年,隨著老人的年紀越來越大,宋玉霞照顧婆婆也越來越細心。每天家中的菜譜也是以婆婆的喜好為主,因為婆婆喜歡吃蔬菜,每天中午宋玉霞都會為婆婆準備兩道蔬菜,每天都換著花樣;婆婆喜歡聽收音機,宋玉霞就為婆婆買收音機。這些年,婆婆聽壞了十幾個收音機,宋玉霞不厭其煩,只要老人喜歡,她都是盡量滿足。
前不久,老人因受寒生病,上吐下瀉,宋玉霞更是放下一切伺候婆婆,將飯端到婆婆的床頭,照顧婆婆吃完后,她就在婆婆的床前守候,一天一夜沒離開,直到婆婆身體好轉。
文明家庭孝親家風世代傳
好的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孩子的心靈。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宋玉霞的兒子兒媳、女兒也把孝順長輩、關愛家人當作為人處世的準則。平時,孩子們經常會給奶奶買營養品、陪奶奶聊天,奶奶說什么,孩子們都順著老人,只要老人開心快樂。
不僅如此,每年家中有長輩過生日,宋玉霞的兒媳婦王一兵都會親自下廚準備一桌豐盛的菜肴,還專門購買一套烘焙工具,為壽星親手做一款美味的蛋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溫馨而幸福。
“媽媽對奶奶很好,我也要和她一樣。”王一兵說,嫁到掌家8年了,一直與婆婆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看著婆婆和奶奶相處得像母女,她特別佩服。等婆婆老了,她也要精心地照顧婆婆。
如今,在良好的家庭氛圍熏陶下,宋玉霞的小孫女掌詩茹也十分乖巧懂事,前兩天宋玉霞做家務時,不小心割傷了手,只有7歲的掌詩茹立即懂事地為奶奶貼上創可貼,還將奶奶的手攥在手心,揉了又揉,讓宋玉霞的心里暖暖的。
如今在鄰里之間,宋玉霞一家早已是家喻戶曉的模范家庭。多年來,宋玉霞家庭一直被評為區“五好家庭”,大家都以她家為榜樣,一股“孝老愛親”的好風氣在鄰里蔓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