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晨晨 呂小明 楊澤芃)清晨的水產攤位前,顧客們正排隊等候一項特殊服務———買魚免費代殺、切片。師傅的刀起刀落間、活魚轉眼變成整齊的魚片。“以前只賣魚、殺魚,有了這項代加工服務后,生意比往常更紅火了。”這項看似簡單的增值服務折射出傳統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靜悄悄的服務升級———從單純售賣食材向提供生活解決方案轉變,這正是消費轉型背景下港城實體商業的突圍之道。
痛點突圍
廚房的“最后一公里”
一大早,贛榆區青口鎮深港步行街某水產店門口,已經圍了不少顧客,老板忙著給顧客挑魚,一旁的師傅則專注地處理著魚。
“師傅,這條魚是我的,給我切成魚片,中午要做酸菜魚呢。”退休教師李阿姨笑著說。
師傅熟練地撈起魚,利落地在案板上一拍,刮鱗刀“唰唰”幾下,銀光閃爍間魚鱗盡去;剪刀精準插入魚鰓,一剜一挑;刀鋒順勢剖開魚肚,內臟清理得干干凈凈。這還沒完,只見他換上一把薄刃快刀,手腕輕抖,貼著魚骨游走,轉眼間,兩片完整的魚肉便與骨架分離。緊接著,雪白細膩、厚薄均勻的魚片如花瓣般在刀下綻放,整齊碼入保鮮盒。
“魚好買,收拾難”曾是許多消費者的心聲。李阿姨對此深有體會:“買條活魚,回家刮鱗剖肚,廚房濺得到處是腥水,夏天味道更難散,費時費力。年紀大了,處理起來實在吃力。”
中國家庭消費調研數據顯示,76%的消費者愿意為“預處理食品”支付溢價,其中25至40歲女性群體這一比例高達83%。
傳統菜市場模式中,商販與消費者的交易往往終止于稱重付款。食材的“半成品化”處理環節被天然地劃歸家庭內部,消費者自行消化時間與勞動成本。生鮮食材買回家后所需的繁雜預處理———削皮、剁骨、擇菜、清洗,成為橫亙在消費者與便捷烹飪之間的一道無形屏障。這背后,折射出消費者對便捷化、精細化生活服務的迫切需求,也凸顯出消費升級背景下,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轉型趨勢。
服務破局
從“一條魚”到“一條龍”
該水產店老板介紹,處理魚有不少門道:放血要徹底,確保魚肉不發腥;去鱗要逆著魚鱗方向,用專業電動工具才能去得干凈;內臟清理要完整,特別是魚腹黑膜必須刮除;魚片厚度控制在3毫米左右,太厚影響口感,太薄容易碎。“這么多的講究,非專業人士確實做不了。”老板坦言。
自從加了預處理服務后,該水產店的回頭客明顯增多,尤其贏得年輕上班族和銀發族的青睞。“以前顧客買了就走,現在都排著隊等我處理完,生意比去年好了近三成。”老板算一筆賬:提供處理服務后,雖然增加了人工成本和水電消耗,但回頭客增加了35%,總體利潤反而上升。更重要的是,這項服務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優勢———當其他攤位還在比拼價格時,他已經開始比拼服務體驗。
如今,市場上的“一條龍”服務已相當成熟,服務還根據顧客需求提供個性化選項:想做酸菜魚的,魚肉片成薄片,魚骨單獨打包;想做魚丸的,幫忙剔出魚茸;老人買魚可以切成更小的塊;年輕家庭則更喜歡即烹魚片。這種柔性化服務能力,讓標準化流程不顯得機械冰冷。
趨勢所向
小服務撬動大民生
令人意外的是,這項務實服務還產生了情感聯結的“意外之喜”。許多顧客在等待處理魚的過程中與賣家嘮家常,交流烹飪技巧。賣家也由此掌握了顧客的家庭構成和飲食偏好。這種互動逐漸構建起社區化的商業關系。服務經濟學研究表明,當商業交易融入人際互動時,顧客忠誠度會提升3至5倍。
像“殺魚一條龍”這樣的便民服務模式并非個例。比如在肉類區,可以提供按部位分割、去骨切片服務;在家禽區,有脫毛、切塊、內臟分類服務;甚至在蔬菜區,也有推出凈菜配送、火鍋拼盤等增值服務。
在海頭鎮朱蓬口海鮮市場,顧客買了新鮮海產,只需付合理加工費,就能到旁邊餐館現場烹制。十幾分鐘到半小時,剛從水池撈起的海鮮,便化作熱氣騰騰的佳肴端上桌。這打破了消費者“買易做難”的困局,讓“即時享用”成為現實,大大提升了消費體驗與市場吸引力。
市場上這些沾著煙火氣的服務升級,意義遠不止方便烹飪。它是“以人為中心”現代服務理念的樸素回歸,精準呼應了都市快節奏下,消費者對家務勞動社會化、專業化的迫切需求。
廚房“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最終抵達的是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滿意度,更是城市生活品質向上躍升的清晰印記。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