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徐黎一 通訊員 李斌華 鄭惠文) 近日,港城紫菜加工逐漸進入高峰期,往年這個時候,少數企業圖方便將加工廢水直接排入周邊水體導致河道受到污染。連日來,連云區環保局多次聯合板橋街道對紫菜產業園進行巡查,重點檢查企業鍋爐使用情況和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有效遏制了少數企業的亂排放行為。
筆者從連云區了解到,該區在9個鄉街和連云開發區設立生態環境保護中心,探索出一條“區———街道———社區”多級環境監管模式的新路子,完善了環境監管執法體系,打破了環境執法“缺腿短腿”的窘迫局面。
一直以來,農村小作坊生產廢水影響周邊水體、異味影響居民、工地噪聲擾民等突出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社會熱點,也是基層環保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重點。而生態環境執法人員人手不足、疲于應付,成為影響區域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借助機構改革的東風,連云區在基層設立生態環境保護中心,另掛城建環衛服務中心牌子。“我們確立街道環保機構的人員性質、編制,明確街道環保機構工作職責。”連云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鄉街基層環保工作機構與人員的設置,是對原來環境監管執法體系的補充,也實現了環境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能夠及時快速地回應群眾的環境訴求,有效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真正形成了環保“事有專人管、活有專人干”的良好局面。
定期巡查轄區,確保鄉街環保監管無盲區。據了解,街道生態環境保護中心的專職工作人員,將負責轄區內水、氣、土、噪聲等污染防治工作,定期巡查轄區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對轄區污染源、污染糾紛、環境隱患、違法建設項目、綜合環境整治以及生態環境等進行巡查,及時發現、上報并配合上級環境監察部門查處環境違法案件,將環境監管工作的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實現了環保工作無縫管理、監管無盲區。街道生態環境保護中心的設立,無疑使得執法人員更接地氣,他們可以充分利用熟悉地情、產業分布等特點,迅速化解環境矛盾及糾紛,消除環境隱患。
連云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各鄉街設立生態環境保護中心,就是將環境保護職能充實到街道職能網格中去,將工業、農業、河流、森林保護等職能有機融合到一個網格中,有利于街道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以街道為單位,綜合城管、安監、環保等執法監管部門,有助于整合多部門執法力量,改變過去一家單打獨斗的被動局面,提高整體執法效能,解決轄區突出環境問題。創新監管模式,不僅僅是名稱的變更,更凸顯了服務的理念,在執法中服務,在服務中執法,為企業的高質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