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18年前,無法拒絕命運的不幸,因癌致殘的他,面對厄運沒有消沉。在重獲新生后選擇自強不息,憑借自身所學,艱苦創業。在成就自我的同時不忘回報社會,始終牽掛著殘疾同胞的安危冷暖……多年來,我市灌南縣的殘疾人工作者胥偉,以傾心助殘的實際行動,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
今年41歲的胥偉出生于灌南農村。2002年,走上工作崗位后不幸罹患骨癌,通過積極治療,他最終以五次化療和截去右下肢的巨大代價戰勝癌魔。2004年,經短暫休養,沒有被苦難擊垮的胥偉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開藥房、辦服裝廠……十幾年來,用汗水奮斗出一片天地的他也逐漸找回了自我。
在富起來的同時,因癌致殘的胥偉始終不忘那些與他有著相似命運的殘疾同胞。為了更好地幫助他們,2009年,他用將近2個月的時間,走訪了灌南縣913戶困難殘疾家庭,并一一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在隨后為這些殘疾同胞爭取生活救助、提供創業幫助、維護合法權益的奔波忙碌中,胥偉儼然忘了自己也是一名殘疾人。
2011年9月,得知長茂鎮的重度殘疾患者劉大姐因家庭貧困,3個子女到了上學年齡卻沒有入學。胥偉當即帶著這三姐弟來到長茂鎮中心小學,經協調,孩子們當天就插班就讀。胥偉給孩子們交了學雜費,買了新書包、文具,又以每月400元的酬勞請附近鄰居專門接送孩子,最終妥善解決了三姐弟的讀書問題。
作為一名殘疾人工作者,在工作中,胥偉認為,對于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幫扶比救助更重要。為了讓更多的殘疾人實現就業,更體面、更有尊嚴地生活,由胥偉陸續投入900萬元創辦的服裝廠,帶動了當地百余名殘疾人實現就業。“看著這些殘疾朋友有了工作收入,日子越過越好,真為他們感到高興。”胥偉欣慰地說。
此外,為幫助出行和交流不便的殘疾人在生活中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2018年年底,在胥偉的積極奔走協調之下,由灌南縣司法局、縣檢察院、縣殘聯共建,專業律師團隊參與的自媒體移動端APP———“燈塔”助殘法律服務平臺應運而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免費為全縣殘疾人及貧困殘疾家庭提供及時的“零距離”法律服務。此外,為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近年來,胥偉還擔任了多項社會職務,中國肢殘人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殘聯全國無障礙督導員、江蘇省農村青年創業協會理事等,并先后獲評“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江蘇省自強模范”等榮譽稱號。
“張海迪曾說,殘疾人工作者要做一個高尚的、擎著火把為殘疾人照亮生活道路的人。”胥偉以此勉勵自己在扶殘助殘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胥偉表示,這就是他人生的價值所在、責任和快樂所在。(伏廣進 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