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婷婷 戚躍瀟 王 丹丹)從湘雅醫院藥劑科的潛心沉淀,到北京創業浪潮中的銳意突破,再轉身扎根連云港,何飛的每一步都與中國醫藥產業的脈動同頻共振。以創新為筆,他在港城這片熱土上勾勒出高端藥用輔料的未來藍圖,主導研發的磷酸三丁酯被收載入《中國藥典》,創辦的江蘇保易制藥更是突破多項“卡脖子”技術,讓國產高端輔料躋身國際舞臺。
傳承與突圍
醫藥世家中走出的逐夢人
何飛出生于湖南郴州一個書香與醫藥交織的家庭。兒時每逢假期,他常隨從醫的姑媽踏入醫院,藥柜中整齊的藥材器械、醫護人員忙碌的身影、空氣中若隱若現的消毒水氣息,點滴細節讓他對醫藥行業漸生向往。家中長輩常以“懸壺濟世”的古訓教導他,這份耳濡目染的熏陶,早早在他心底埋下了探索藥學的種子。待何飛踏入大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藥學專業,開啟了逐夢之旅。
1993年,何飛順利進入湘雅醫院藥劑科。在那里的5年時光,他如同一塊海綿,經手數萬張處方,每一張都承載著他對臨床藥學知識與經驗的深度汲取。1998年,他再次踏上求學之路,考入中國藥科大學攻讀藥劑學碩士,專注于新劑型與新制劑技術研究。
2001年碩士畢業后,何飛加入北京四環醫藥擔任項目負責人,曾主導過1類新藥研發,搭建起緩釋制劑技術平臺。2004年,憑借著深厚的技術積累與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勇敢地開啟創業征程,先后創立2家新藥研發企業,累計完成30余項藥品注冊,其中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成為國內首個抗抑郁仿制藥,在新藥研發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真正讓何飛的事業發生重大轉折的,是聚山梨酯80(供注射用)的研發突破。這款用于疫苗、抗癌藥的關鍵輔料成功被載入《中國藥典》,也讓何飛敏銳地察覺到,中國醫藥創新的短板在于藥用輔料這類“工業基礎件”,于是毅然決定從新藥研發轉向藥用輔料研發與產業化。
蘇北尋夢
扎根灌云的產業深耕
轉型的決心已定,選址便成了重中之重。何飛和團隊開啟了漫長的考察之旅,足跡遍布山東、蘇州、上海、南通等地。最終,連云港灌云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他們。“連云港有著完整的醫藥產業鏈,醫藥產業在業內有著極佳的品牌效應。”何飛回憶道。
2015年,何飛帶領團隊南下,在灌云縣創辦了江蘇保易制藥有限公司,專注于高端藥用輔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初到灌云,何飛便感受到了與北京截然不同的創業邏輯。“北京是快節奏,這里更注重產業鏈協同。”在半徑數十公里范圍內,恒瑞、正大天晴等藥企巨頭林立,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羅蓋特、盛虹近在咫尺,宛如一個充滿生機的醫藥產業熱帶雨林。
灌云不僅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當地政府更是全力支持。以“政策包+服務鏈”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為保易制藥開辟“綠色通道”,從環評到投產僅用18個月,還享受稅收減免、研發補貼等專項扶持。依托連云港龐大的醫藥從業者儲備,企業與中國藥科大學等高校共建實訓基地。2016年,何飛入選江蘇省“雙創人才”,2018年,江蘇保易制藥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硬核創新
引領國產替代新征程
在何飛的辦公桌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醫藥輔料質量金獎、創業創新大獎賽等證書熠熠生輝。這些榮譽的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發攻堅。公司23個產品中11個為國內獨家,覆蓋血液制品、疫苗、生物藥、高端制劑等多個領域,產品遠銷美國、印度、韓國、巴基斯坦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談及未來的研發方向,何飛眼中閃爍著光芒:“未來人工智能醫療需要新型材料實現腦機接口,是我們的努力方向。”他計劃研發新一代可植入神經芯片的生物相容材料,暢想未來截肢患者裝上假肢后,不僅能自如抓握物體,還能感知冷熱和觸壓,讓殘疾人的“再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
從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到逐步定義行業標準,何飛帶領公司通過自主研發進口替代藥品,填補國內高端醫藥市場空白。十年間,他見證了企業的華麗蝶變,在“健康中國”的時代答卷上,書寫著屬于中國醫藥人的輝煌篇章。
?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