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 吳長寧)我們日常用的自來水,是如何從原水變成清澈安全的飲用水的?日前,我們走進市自來水公司茅口水廠(三期),一探究竟。這座今年6月剛通水的新水廠,承擔我市城區40%的供水任務。在這里,我們見證了原水如何歷經重重“關卡”,變為安全優質自來水的過程。
?“新水廠的日供水能力達20萬噸,能服務城區30多萬戶居民。”站在茅口水廠三期的平流沉淀池旁,市自來水公司茅口水廠綜合管理人員魏琪告訴筆者,沭新渠的原水經預氧化配水池的預處理后流到這里,泥沙、細菌等雜質在此“抱團沉降”,形成顆粒狀的絮凝體,絮凝體吸附雜質后,體積增大而下沉,在平流沉淀區與水“分家”被排出,潔凈水則繼續流向下一道工序。
經過初步凈化的水,接下來要進入深度處理階段,這是提升水質的核心環節,其采用的“臭氧+活性炭”聯用技術,是水廠保障水質的關鍵工藝。
在魏琪的帶領下,我們走進臭氧接觸池區域,管道中水流與氣體混合發出的聲響隱約傳來。臭氧發生器正穩定運轉,產生的臭氧通過管道注入池中,這是深度處理的關鍵一步。在這里,臭氧就像無形的“清潔劑”,起到分解水中有機物、去除異味、殺滅細菌的作用。經處理后的水會進入炭砂組合濾池,完成深度處理的后半程。
接著,我們來到被喻為水廠“腎臟”的炭砂組合濾池,這是水質實現跨越式提升的重要“關口”。水流在這里先通過活性炭濾池,再穿過石英砂濾池,活性炭能吸附水中殘留的有機物、重金屬離子、異味等,石英砂濾層則是最后一道“篩網”,用來攔截水中更微小的顆粒。
茅口水廠管理人員劉振芳介紹,濾池里埋著2500根布水布氣管,中央渠道上下各有60個過水孔和配氣孔,這些通道如同“腎臟”的毛細血管,經過它們的作用,能達到良好的過濾和反沖洗效果,讓飲用水更安全,口感也更清甜。
最后,凈化后的水先進入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封閉式清水池儲存,再由二級泵房內的4臺大型水泵加壓,清水被推入城市供水主管網的“大動脈”,繼而流向千家萬戶。
在與二級泵房相連的水廠中控室中,茅口水廠生產運行當班人員利用在線儀表實時監測各生產環節水的濁度、余氯、高錳酸鹽指數等數據,巨大的屏幕上實時跳動著關鍵水質指標。其中,出廠水“濁度0.1NTU(NTU為散射濁度單位,數值越低水越清澈,國家標準不得大于1NTU),余氯0.56mg/L”的數據清晰可見,這些數字是優質供水的最好印證。
該企業還建立了班組、廠級、公司三級水質檢測體系,從原水進廠到最終的出廠水,都要經歷層層嚴格的實驗室檢測,確保原水、過程水以及出廠水水質全面優于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并優于更嚴格的江蘇省地方標準,確保港城人民用水安全。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