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李濤 孫浩嵐)麥浪翻滾,滿目金黃。芒種時節,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猴嘴街道青口鹽場大新農場近6000畝耐鹽堿小麥開鐮收割,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收割機在麥田里來回穿梭,將金燦燦的小麥收入囊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
據悉,江蘇連云港青口鹽場總面積超過5萬畝,大部分都是難以種植糧食的鹽堿地。2013年,青口投資公司響應上級“鹽堿地變良田”的號召,力求打造沿海萬噸糧倉。近年來,該公司采取“退鹽轉養”“退鹽轉農”模式,先淡水養殖后改農田,先種植耐鹽堿棉花,后種植耐鹽堿水稻,使土地鹽堿度從平均千分之二十下降到目前的千分之三左右。
在耐鹽堿水稻種植的基礎上,當地逐步探索經驗,突破了鹽堿地小麥產量較低的技術屏障。去年,當地小范圍進行耐鹽堿小麥試種,畝產量達700余斤,獲得成功。今年將種植面積擴大到近6000畝,這片鹽堿地也從單季水稻種植變為一年雙季的“小麥+水稻”種植,畝均糧食產量達2000斤,真正實現了“噸糧田”的美好愿景。大新農場農業技術副廠長趙新文表示,“我們這邊種植耐鹽堿水稻十幾年了,產量每年穩中有升。去年,土地鹽堿地進一步降低,我們試種了耐鹽堿小麥,試種結果很好。今年我們加大小麥種植面積,實現了稻麥兩季種植。”
下一步,當地將進一步結合今年耐鹽堿小麥的種植經驗,繼續擴大耐鹽堿小麥的種植規模,預計種植面積超7000畝,進一步提高土地產能,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