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李化煒 徐強峰)日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安峰鎮山東村的田間地頭生機盎然,在一排排整齊的養殖大棚里,一場關于“小昆蟲”的致富故事正在上演。隨著養殖戶張光超掀開大棚的簾子,暖烘烘的草本清香裹挾著泥土氣息撲面而來,只見數十個木箱和塑料池有序排列,在層層蛋托與鮮嫩綠葉之間,成千上萬只油亮的蟋蟀正活力十足地跳躍,奏響著鄉村振興的新樂章。
科學養殖解鎖“昆蟲密碼”
作為首批“吃螃蟹”的養殖戶,張光超正熟練地將調配好的飼料和新鮮青菜撒入飼養池。他介紹,自己選擇的是雙斑油葫蘆品種,這個“明星品種”具有產卵率高、抗病性強、生長速度快的特性,其蛋白質含量更是高達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無論是作為高端食材、傳統藥材還是優質飼料添加劑、寵物活體飼料,都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在養殖大棚內,不同生長階段的蟋蟀被分池而居:幼蟲在淺口塑料池里享用精細調配的麥麩輔食,成蟲在木質養殖箱中啃食新鮮菜葉,產卵區則特意鋪設了保濕椰土。“蟋蟀一生要蛻7次皮,從幼蟲到成蟲只需35天,一年能養6至8茬。”張光超指著正在蛻殼的蟋蟀介紹,若留作種蟲產卵,生長期會延長至50天,每平方米養殖密度可達3萬只,活體蟋蟀按大小分檔,價格在15至35元每斤浮動。
小昆蟲變身“致富金豆”
談起經濟效益,張光超的賬本算得明明白白:180平方米的養殖大棚,除去種苗、飼料、溫控等成本,年純收入穩定在10萬元左右。“這些小家伙長得比莊稼快多了,一天一個樣!”他笑言,如今通過電商直播拓寬銷路,訂單從廣東的寵物店、山東的飼料廠、浙江的食品加工廠紛至沓來,最遠還賣到了云南的藥材市場。
在安峰鎮,像張光超這樣的養殖戶正逐漸增多。近年來,安峰鎮政府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引導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山東村的蟋蟀養殖作為新興產業,不僅盤活了閑置大棚資源,更探索出“短平快”的增收路徑。其生態養殖模式實現了“變廢為寶”——廢棄菜葉、麩皮作為飼料,蟲糞則加工成有機肥反哺農田,走出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產業振興激活鄉村動能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近年來,安峰鎮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培訓、電商賦能等組合拳,為村民拓寬增收途徑。目前,張光超的蟋蟀養殖基地正規劃擴建標準化大棚,引進智能溫控設備,探索“農戶+合作社+企業”的產業化模式,推動蟋蟀深加工產品,延伸昆蟲蛋白產業鏈。
這些曾經藏于草間的“小家伙”,如今正通過電商平臺走向全國市場,成為農民手中的“致富蟲”。它們不僅是安峰鎮產業富民的生動注腳,更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投資小、見效快、可持續的特色產業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