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中國西藏網訊 明霞澄天地,潮音悅昆侖。海上有青島,心中無紅塵。位于太平洋西岸的青島,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優勢,匯聚了一批重要的海洋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海洋科研人才。
“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是推動我們強國戰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定要抓好。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時如是說。
7月18日,青島山青海藍,碧空如洗,“開啟新時代邁上新征程”全國網絡媒體山東行的記者們來到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集中采訪。步入園區,海風撲面而來,大廳中央,“蛟龍號”等模型一字列開,蔚為壯觀,實驗室的一項項科研成果在講解人員的口中娓娓道來。
圖為海洋國家實驗室東區俯視圖
探索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建設道路
據現場講解的工作人員介紹,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由駐青科研機構于2000年發起,致力于打造圍繞國家使命,依靠跨學科、大協作和高強度支持,開展協同創新的研究基地。18年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探索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建設道路。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自2000年謀劃建設,2013年12月18日,科技部正式函復山東省政府,同意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點,先行先試。2015年10月30日,十八屆五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正式啟動運行。
啟用以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在科技部等相關部委、山東省、青島市的大力支持下,實施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央、山東省、青島市的指導和支持下,依據“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指示,按照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的要求,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在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平臺建設、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發展,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建設進行了有益探索,逐步成為海洋強國建設的戰略支撐和新舊動能轉換的科技驅動力。
圖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工作人員作現場講解。攝影:李元梅。
聚焦海洋強國重大需求,梳理四大重大戰略任務
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在認真研究分析國內外海洋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基礎上,聚焦海洋強國建設的長遠目標和重大需求,確立了海洋安全、海洋資源、海洋健康、海洋戰略前沿技術等重大戰略任務。
以支撐“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滿足海洋科學發展需求為總體目標,以定點觀測、斷面觀測和新型海洋觀測技術與裝備為手段,通過建立海洋觀測系統,在關鍵海區開展多學科、常態化綜合立體觀測,獲取海洋環境綜合信息,使得目標海域的海洋狀態及其變化“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
發展海洋地質科學和海底探測技術,開展以海洋油氣、天然氣水合物為主的海洋油氣資源的成藏機理、富集與分布規律等基礎性科學問題研究;開展大洋多金屬結核、稀土、富鈷結殼等成礦機制和分布規律研究;支撐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國家食品與藥物安全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需求,著力發展深藍漁業工程技術,突破海洋能與海洋生物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
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科技支撐,發展近海生物資源養護和生態修復關鍵技術,開展近海典型生態災害發生機理、演變規律與防控技術綜合研究,提升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技術和水平。
著力開展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新裝的研發和應用,重點圍繞海洋觀測探測設備、海洋資源利用、開發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工程等方面開展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
匯聚優勢科研力量,促進資源開放共享
強化科研支撐能力,推動建設E級超算、大洋鉆探船、海上綜合試驗場等一批大型科研基礎設施,打造“國之重器”。
按照任務亟需、國際先進、一家單位難以獨立建成的原則,建設深遠??茖W考察船共享平臺、新一代高超性能計算平臺(E級)、海洋創新藥物篩選與評價平臺,并加強海洋高端儀器設備研發平臺、海上綜合試驗場、海洋同位素測年平臺、海洋分子生物技術實驗平臺等 10個大型公共科研平臺建設,促進資源共享與協同合作。
以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及其與國家超算濟南中心、國家超算無錫中心合作構建的全球首個超算互聯網體系為代表的大型裝備類平臺。此類平臺一家單位難以建成,全世界僅有少量,是科研工作亟需且對未來取得顛覆性創新成果至關重要的平臺,是世界科技強國標志的“國之重器”。與“神威•太湖之光”等超算中心合作,建成海洋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計算能力達1P,匯聚有效計算資源達128P,位居全球國家實驗室計算能力之首。
以深遠??茖W考察船共享平臺為代表的共享機制類平臺。此類平臺建設旨在盤活存量,提高儀器使用效率,統籌全國現有科研設施與儀器,按照互利互惠、開放共享的原則,擇優納入平臺管理,建立完善科研設施與儀器運行和開放制度。集合全國多個單位科考船及船載設備,通過支持共享后補助經費、購置大型共享調查設備、組建專業海上調查隊伍、自主開發船隊信息管理系統,征集和對外發布可共享船時,有效提高了科考裝備的使用效率。此外,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根據科研任務的需要,積極探索共享航次分類管理模式,包括針對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開設的專項航次、以執行內部創新單元重點任務為主的功能航次以及面向全國科研團隊開放的搭載航次,全面推進以任務為導向、以開放為核心、以高效為目標的科研基礎設施的全方位開放共享。
此外還布局了海洋創新藥物篩選與評價平臺等其他8個公共科研平臺。
圖為透明西太平洋-印度洋-中國海(兩洋一海)觀測系統演示。攝影:李元梅。
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引領世界海洋科技發展
建成全球最大的“兩洋一海”區域定點觀測網并持續運行,破解了深海潛標數據實時傳輸世界難題;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和“兩洋一海”耦合預報系統,并在臺風預測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南極磷蝦資源開發利用、大型養殖工船等深藍漁業工程裝備技術取得重要進展;海水健康養殖技術與新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重要發現和突破。
深海來源活性化合物發現居國際領先,為海洋創新藥物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海洋糖工程藥物研究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使我國在海洋糖工程藥物研究領域居國際領先地位。
在國際上首次于印度洋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大陸架科鉆在南黃海中部隆起中-古生代海相地層首獲油氣顯示。
發展深海觀測與探測技術,智能浮標、實時潛標、深海自持式剖面探測浮標、長航程水下滑翔機、波浪滑翔器、海底冷泉系統的精細探測與原位監測等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取得突破;以“觀瀾號”海洋新一代衛星、水下超高速運載器等為代表的顛覆性、引領性技術啟動研發。
改性黏土治理有害藻華技術在應對近海赤潮威脅、近海赤潮防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揭示了黃海綠潮形成的環境機制,實現了提前30—40天對黃海海域綠潮規模的預測。
在Nature、Science及系列子刊發表高水平論文數量超過全球頂尖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未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按照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海洋強國的總體要求,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打造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中國西藏網 記者/李元梅)
圖為海洋藥物與功能制品樣品展示。攝影:李元梅。
圖為我國第一部大型海洋藥物典籍《中華海洋本草》。攝影:李元梅。
圖為滸苔生物化肥、滸苔生物制品展示。攝影:李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