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王文)來自徐州的丁女士8月份來連云港給生病的哥哥送1萬多元急用錢和救命藥,在汽車南站乘坐“小紅車”,下車時還沒來得及拿行李箱,車主就將車開走了。為了找回這些財物,丁女士在汽車南站附近守候了20多天,也沒能找到那輛“小紅車”,而等待急用錢和救命藥的哥哥已經離世。
(9月8日《蒼梧晚報》)
至今,這筆救命錢和救命藥仍杳無音訊。我們可以試著做這樣的推理:那位撿到財物的“小紅車”車主是否在暗自慶幸發了筆橫財?抑或是坐立不安,心情矛盾,良心受著煎熬?丁女士和家人一定天天都在上火,特別是丁女士是不是每天都在自責,在遭受家人的埋怨和指責,甚至因此影響到正常生活和健康?筆者以為,推理中的情景是人之常情。那位撿到財物的車主也一定會做這般推理。推理后的抉擇,則是對其道德良知的考驗和拷問。
類似的事情其實在生活中經常發生,很多結果令人欣慰和感動。今年3月,連汽出租公司好的哥王海波,發現乘客楊先生遺落在車上的快遞袋子,打開一看,厚厚一沓4萬塊錢。他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公司匯報情況,最終將這4萬元還給了楊先生,并婉拒了對方現金答謝的好意。正因為有這些讓人欣慰和感動的個例,也讓人對丁女士丟財物的結果很期待。這種期待,本質上是對人性向善的呼喚和信賴。人與人之間,應當有這種信賴。而建立這種道德上的信賴關系,要靠每個人的實際行動。特別是面對不義之財,人們應當做出守護人性底線的選擇。
實際上,拾金不昧,今天已經不僅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規范。從《民法》角度來說,撿到他人貴重財物,拒不歸還,可能會犯盜竊罪、侵占罪。面對太多拾金不昧的案例,“小紅車”車主拾到財物一直沉默,已與之形成強烈的對比。也有人會說,既是鐵了心不還,這樣的譴責對這名車主想必也沒有什么影響,達不到匡扶正義的效果。但這件事情啟示我們:公德建設非朝夕之功,全民普法還任重道遠。
沐浴和諧之風,感受道德的存在。當下,我們正在建設和諧社會,需要人人從自我做起。踐行拾金不昧的良好公德,即是其中之一。我們期待著那位撿到丁女士遺失財物的“小紅車”車主,即便遲些,最終也能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