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連山)伏季休漁三十載,連云港以“千帆歸港”的一時之“舍”,換來了“魚蝦滿倉”的世代之“得”。5月24日本報報道的這個充滿辯證智慧的生態實踐告訴我們:按下漁船錨定港灣的“暫停鍵”,才能啟動海洋生態修復的“快進鍵”。三十載休漁,三十載堅守,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
跳出“利”的窠臼,方能贏得“計”的主動。曾經,過度捕撈讓海州灣的黃魚、帶魚難覓蹤跡,傳統漁業陷入“資源枯竭—捕撈量下滑—生態惡化”的惡性循環。漁民張明東的家族記憶,正是這段生態困境的縮影:父輩們經歷過魚汛鼎盛的黃金年代,卻也在捕撈效益萎縮中嘗盡苦頭。休漁政策的果斷實施,就是要以漁業生產的暫時“停擺”,換來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的“窗口期”。將1600余艘漁船納入“船回港、人上岸、網入庫”的嚴格管控,表面上是對捕撈規模的限制,實質卻是對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投資。這種“舍”,舍去的是竭澤而漁的短視,得到的是海洋生產力的長遠恢復。
謀長遠之“得”,必成于眼前之“守”。休漁制度的成功,得益于對生態紅線的堅決守護,源自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認知。這些年來,從2.52億尾中國對蝦苗種躍入碧波的增殖放流,到7萬多個人工魚礁構建的海洋牧場,連云港用系統思維實現了“休漁+修復”的生態閉環。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海州灣海洋牧場投礁區生物量較之前增長5至8倍,全市漁業捕撈量穩定在11萬噸左右。這不是“養海”與“用海”的對立,而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振。
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守護,終將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生態紅利。連云港三十年的“養海”實踐證明:生態保護不是發展的“絆腳石”,而是高質量發展的“墊腳石”。我們還需要更多這樣的辯證智慧,以眼前的“舍”之勇氣,換長遠的“得”之從容,在守護與發展的平衡中,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答卷。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