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見習記者 張晶晶 通訊員 楊 莎)7月16日下午,時年73歲的楊守良老人因病醫治無效去世。按照他生前的心愿,家人在他去世后捐獻出遺體用于醫學研究。昨天,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這是我市自2009年起登記遺體捐獻以來,第7位捐獻遺體的志愿者。
昨日,記者見到了楊銳和楊敏,兄妹倆看起來雖然憔悴,但十分平靜。說起父親捐獻遺體的事情,楊銳說:“早在20年前父親就萌生了離世后捐獻遺體的想法。”
楊守良老人是一位退伍軍人,在得知自己病情嚴重后,便產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大約兩年前,他委托老戰友去市紅十字會,填寫了遺體捐獻表。“父親住院期間,他曾多次向我們提到這個事情。”楊敏說,“爸爸是個平凡的人,他操勞了一輩子,希望在死后能為醫學研究做點貢獻。”
“父親49歲失明,頑強地與病魔斗爭了23年。”在與父親遺體告別時,兒女拉著父親的手遲遲不愿松開。但想到捐獻遺體是為了讓更多人遠離疾病,一家人還是選擇堅強面對。
楊守良從軍19年轉業到地方,骨子里不改軍人本色。據楊敏回憶,父親在東海縣工作期間,經歷了三次福利分房,擔任領導職務的父親符合條件卻一次次將機會讓給了他人,為此家人也和他鬧了不少別扭。而遇到家庭困難的職工,父親還會捐款捐物相助。
在回憶楊守良老人的往事時,女兒數度哽咽。她說,一直以來,不管什么事,父親總是先替別人考慮,然后再考慮自己。
在一張紙上,楊守良的幾位生前摯友寫下這樣一段話:“揚正氣、守規矩、性善良、愛助人。”這是眾人對楊守良同志的人生評價。
最初還有些接受不了父親捐獻遺體的楊敏說,剛開始希望跟別人的父母一樣,可父親的堅持,讓家人最終決定尊重老人的遺愿。“作為子女,我覺得父親特別偉大,他一生兩袖清風,留給我們子女的物質財富不多,但他給子女樹立了一個榜樣,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楊敏告訴記者。
“遺體捐獻不僅需要本人的愛心,也需要直系親屬的理解和支持。”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捐獻遺體器官不僅能為臨床教學提供服務,還為社會醫療衛生事業做出貢獻,是非常讓人尊敬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