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梁洪勝 文/圖 見習記者 祝 玲)市區匯金廣場上活躍著一批縫衣女工,襪子有洞、外套開裂、毛衣散開,她們一陣飛針走線后就能修補如初。幾十年來,靠著一個小馬扎、一盒針線,女工們的手藝早已傳開,生活在市區的老主顧、新居民每天慕名而來。然而10月初,不少要縫補的市民趕到匯金廣場時,卻發現女工們不見了,于是,港城不少網站和社交平臺開始四處尋找這群帶來溫暖的女工。
廣場上的補衣女工不見了
“原來在匯金廣場上補衣服的女士們,現在哪去了?”10月初,這條“尋人啟事”在港城的一些網站和社交平臺上迅速擴散。不少市民紛紛發言:幾十年來,一直習慣在市區解放路與海昌路交叉口附近的匯金廣場上,找縫衣女工修補家里的破損衣物,但最近卻找不到她們了。找人的信息傳開后,很快,消息靈通的網友發現了補衣女工的身影。
據一位網友介紹,補衣女工已經搬到了海州區民主路一處簡陋的小角落里,因為女工們平均年齡較大,多數人不會上網,加上新搬的地方沒有標志牌,所以大部分老顧客就和她們失去了聯系。
市民全城尋找7位補衣女工
10月14日上午11時許,記者在好心網友的指引下,來到了海州區民主路昌旺國際家居廣場北側一條走廊內的小角落,終于找到了補衣女工。不少市民站在走廊邊,等著取走各自的衣服和鞋子。在一個不到4米長的狹小空間內,幾名女工低著頭飛針走線,每個人的腳下擺放著堆滿各色縫紉線和各種型號針的盒子,女工們有的縫衣服,有的補鞋子。
顧客王女士說,自己家住海寧小區,十幾年來自家破損的衣物一直請女工們修補:“她們縫補的衣服跟沒損壞時一樣,手藝非常好。”王女士找了幾天,才知道女工們從匯金廣場搬到了這個小角落,“如果她們不干了,還真有些舍不得。”
顧客小王也是女工們的老顧客,最近她拿著破損衣服去匯金廣場找了幾天不見人。“一開始還以為幾個人不干了,后來從微信朋友圈里才知道原來她們搬到這里了。”小王說,自己的衣服和鞋子破損不大,扔了可惜,但一般的店里沒人愿意補,“這些補衣服的阿姨手藝好,收費低,補完了就可以穿!”小王說,自從幾位補衣的阿姨搬家后,有人一直在網上找她們,后來有網友發現女工們的落腳地后,就在朋友圈發信息,告訴大家:“補衣服的女士們現已搬到昌旺國際家居廣場北側……動動你的手指,幫助這些靠手藝吃飯的女士們!”
“工齡”超15年的她們想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縫衣女工王玉梅告訴記者,現在常年有7個人在這里補衣服,最大的58歲,最小的約40歲,大家都住在海州,有的是下崗職工,有的歲數大身體不好,就靠著手藝掙些生活費:“最先來這里的是張傳美姐妹倆,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在街上幫人補衣服,后來我們就陸陸續續加入了,現在每個人補衣服都超過15年了。”
52歲的張傳菊說,現在每月的收入在一兩千元左右,靠手藝自食其力,也不感覺多辛苦:“幾個人做伴,有活一起分著干,大家有說有笑,一起風雨共度也挺好。”另一位縫衣女工告訴記者,最近港城環境整治,補衣服的姐妹們很配合,就從匯金廣場上搬到了這里,所以有些顧客找不到新地址:“地方變了,但我們手藝沒變,我們希望能在這附近找個落腳地,能遮風避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