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首席記者 梁洪勝 實習生 黃麗姣 王卓雅)7月3日下午,家住朝陽街道西莊村的張佳,在村子附近水庫發現水面上漂著密密麻麻的水母。7月4日,據淮海工學院專家鑒定,該水母為瀕臨滅絕的桃花水母,其生命周期較短,具有觀賞價值。相關的傳播途徑尚待研究。
水庫里發現水母
引起居民熱議
7月3日,在張佳發現水母后,西莊村不少村民都圍過來看水母。“這種水母渾身透明,傘狀身體中間還有十字狀的‘骨架’,確實很好看!”
張佳說,在水庫里發現的這種水母,總體上與大海里的水母一樣,只是形體小一些,“它在水中游動,就像是花瓣漂在水中。”他告訴記者,自己上網查詢后,推測這種水母的品種可能是桃花水母。
“春來桃花水,中有桃花魚。淺白深紅畫不如,是花是魚兩不知。”采訪中,一位水產專家向記者介紹,這首古詩中所提到的“桃花魚”,其實正式的名字叫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出現的時間甚至比恐龍還早。如今,桃花水母已瀕臨滅絕。
專家:
淡水桃花水母
對水質要求極高
7月4日,記者聯系了淮海工學院海洋生命與水產學院副教授李信書。在查看張佳發現的水母圖片和視頻資料后,他介紹,這種水母為桃花水母,在我市出現這批淡水水母非常難得,“一般桃花水母對水質要求極高,它的生命周期較短,對人沒有危害,也不會主動攻擊人,但這種水母只可觀賞,沒有食用價值。”
據連云港海洋博物館專家劉軍介紹,水母是無脊椎動物,屬于腔腸動物門中的一員,是海洋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全世界的海洋中有兩百多種水母。作為淡水水母的桃花水母數量較少,只能出現在特定的水域條件下,“周邊環境的細微變化都會導致其消失。”
專家表示,桃花水母為瀕危物種,已有6.5億年生存歷史,對水環境的要求特別高,水質不能有任何污染,活體罕見,極難制成標本,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全世界100多年來只發現桃花水母11種,中國有9種。桃花水母是水螅體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變成水母的,一年當中只出現幾周或稍長一點的時間。
曾現身
東海桃林和花果山景區
如何傳播尚待研究
相關資料顯示,桃花水母在我市東海桃林和花果山景區也曾出現過。
2008年6月30日,一垂釣者在東海桃林意外發現桃花水母,它們直徑1至2厘米,身體呈透明傘狀。東海發現桃花水母的地方,是在一個農田灌溉用的機井,約有20平方米的水面。機井的四周并沒有地面河道和它相通,而且附近的河道里沒有發現桃花水母,機井里的水母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尚無定論。
2015年,市民陳先生在花果山景區內一個100平方米的小水壩里,發現了數百只桃花水母。水母在水里自由游動,揮動著小觸角在水中一張一合。附近居民介紹,此處水壩水源來自山上的溪水和雨水。
采訪中,對于市民關注的桃花水母是如何出現在特定區域的水中?相關專家表示,目前相關研究并不多見。“不少相關專家猜測,風和鳥類遷徙,或成為其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