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楊銳冰 見習記者 鄧夢雪)昨天,市委、市政府正式發布《關于推進“十三五”時期基層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根據該《意見》,我市將大力實施民生幸福工程,讓城鄉居民普遍享有基本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據悉,我市將以滿足基層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重點實施十大工程。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關鍵詞:教育強基
我市將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優化幼兒園和中小學校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資源,推動教育標準化、優質化、均衡化、公平化發展,保障適齡兒童、青少年享有平等受教育權利。到2020年,每1萬左右常住人口設置1所幼兒園,鄉鎮(街道)每1至2萬常住人口設置1所完全小學,每2至4萬常住人口設置1所初級中學。省優質園占比達到90%,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均達到省現代化辦學標準。
關鍵詞:醫療惠民
我市將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圍繞基層“15分鐘健康服務圈”,到2020年,每個建制鄉鎮設置1所政府辦鄉鎮衛生院,每20至30萬人口設置1所中心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或者3000人口左右設置1個村衛生室;城市每個街道或3至10萬人口設置1所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需要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或全科醫生工作室;每千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每萬人口擁有3名以上合格全科醫生,農村每千人口配備1名以上鄉村醫生。
力爭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形成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
關鍵詞:文體利民
我市將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和健身休閑需求。
到2020年,每個鄉鎮(街道)、城市社區(建制村)建成1個綜合性文體活動中心和1個文體活動廣場。鼓勵有條件的自然村、居住小區根據需要設置文體活動廣場,提供基本的室外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法制文化宣傳等服務。
關鍵詞:社會保障
我市將完善基層社會服務體系,為城鄉居民提供創業、就業、社保、養老、助殘、殯葬服務等基本社會服務。到2020年,每個鄉鎮設置1個養老服務中心、1個殘疾人之家和1個公益性公墓。每個街道設置1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殘疾人之家,每個建制村(社區)設置1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關鍵詞:城鄉安居
我市將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積極推進城市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著力解決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問題和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問題,保障城鄉困難居民基本住房需求。
加快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因地制宜選擇安置方式。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在優先滿足城鎮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需要的基礎上,擴大住房保障范圍,將符合條件的新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公租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圍,租金標準低于同地段、同類型普通商品房,對低保、低收入人群實行租金減免。到2020年,全市住房保障體系健全率達到99%。
關鍵詞:交通暢達
我市將完善城鄉交通客運網絡,合理設置公交站點,到2020年形成以城市公交、城鎮客運班線、鎮村公交為基本框架的三級城鄉客運體系,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逐步實現農村客運公交化,實現全市鎮村公交覆蓋率達到100%,實現農村居民“一次換乘到縣城,二次換乘到市區”的出行目標。
加快形成以快速公交系統(BRT)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題、其他公交方式為補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網絡,到2020年,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達26%以上,建成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95%,城市萬人擁有公交車達15臺。
關鍵詞:市政配套
我市將統籌各類建設資源,加大城鄉基本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力度,滿足城鄉居民生產生活需求。到2020年,保障達標自來水供應通村達戶,家庭寬帶達到1Gbps接入能力,每個鄉鎮設置1個郵政所,管道燃氣未通達的鄉鎮,設置一座換氣站。
關鍵詞:平安港城
我市將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空體系,構建智能化、動態化、全時空治安防控網絡。到2020年,鎮(街道)實現綜治中心、派出所規范化建設達標率100%,村(社區)實現綜治中心、警務室全覆蓋。
關鍵詞:環境提升
我市將嚴格實施“三線一單”環境評價管理制度,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以生態廊道建設為紐帶,重點建設“四橫三縱”生態網絡,加快推進城鄉綠化工程,逐步形成類型豐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便民惠民的城鄉綠色空間體系。
到2020年,“城市公園綠地10分鐘服務圈”覆蓋率達到90%以上。結合“263”專項行動,加大黑臭水體整治力度。到2020年,實現城鄉黑臭水體有效整治,濱水空間綠化美化和人居環境改善,公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關鍵詞:為民便民
按照“整合資源、分類打造、整體規劃、統一配備”的原則,以節約群眾辦事成本、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為導向,整合基層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和功能,創新服務模式和服務業態,在鄉鎮(街道)、社區(村)科學布局為民(便民)服務中心、便民超市、菜市場、停車場等基層便民設施。
為民(便民)服務中心可以與綜治中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層平臺等基層服務中心共建共享,構建綜合服務中心,打通基層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