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李耀華
為扶貧村留下可持續發展產業,給有勞動能力的特困個體找份合適工作。年頭歲末,接連有省市派駐的扶貧隊員告別扶貧村,除上述扶貧舉措外,扶貧隊員此前還為村里注冊了特色農產品商標等。這種合理扶貧被稱為“造血式”扶貧,相較一味送錢送物式“輸血式”扶貧,“造血式”式扶貧顯然更有后勁,這種扶貧可謂真正扶到了根子上。
且看與之相反的“輸血式”扶貧,有的扶貧者到貧困村慰問,一般“只慰不問”,說白了,就是送錢送物后一般沒有更多過問。誠然,送錢送物確實能讓困難群體感受到上級的關懷與溫暖,適當開展針對性的慰問很有必要。但單純的送錢送物,有時也會讓個別貧困戶形成慣性思維,聽說年年有例行扶貧錢物,即使家里生產生活條件已有所改善,仍會“裝窮”,以此期待得到更多的照顧。類似送錢送物式扶貧,難免培養出懶漢。即使你給他找了份工作,他也許會嫌累、嫌煩而在短時間撒手不干。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增強貧困村發展能力,培養特困群體自立自強意識,才是將扶貧扶到了根子上。也就是說,要引導其樹立自信,并通過自身努力走上脫貧之路。因此,對于扶貧者而言,應始終圍繞“精準”和“實效”做文章。要真正幫他們摘掉貧困的帽子,還須從根本上為貧困戶提供技術,提供智力支持,幫助其樹立信心,才是真正的脫貧之道。由此看來,灌南北陳集尹蕩村“第一書記”為該村引來“帽子工廠”,該村及駐贛榆班莊鎮圈洪爽村扶貧者分別注冊了生態農產品商標,無疑都是扶貧中的高明之舉。
相形之下,“造血式”扶貧顯然更有后勁,更富有生命力。因為只有扶貧真正扶到了根子上,貧困群眾才能真正走上自我發展的致富大路,經濟薄弱村才不至于拖了實現全面小康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