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茅畝)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大多數,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是貫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被作為一個整體,歸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并不單是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它不僅是中國現代化的基本問題,還關系到工業化、城市化、共同富裕等一系列中國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重大問題。
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是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歷史實踐的思想結晶。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證明,在不同歷史時期,正確認識“三農”問題并制定正確的政策,是黨領導的革命事業順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反之則受到挫折。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帶領農民“打土豪、分田地”直至建立新中國,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帶領農民發展農業、改造農村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再到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農民率先開啟農村改革實現“三農”面貌的歷史性巨變,都不斷實證了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正確性。
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并多次強調,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必須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不松勁,在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因此,必須增強大局意識、憂患意識,始終把“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牢牢抓住、緊緊抓好。
經過多年的持續奮斗,當前我國農業農村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但“三農”問題仍是關系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農業仍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支撐,處于傳統型向現代職業型轉變的農民仍然是全社會的基礎階層,城鎮化進程中的廣大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難點。而且,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都還不高,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仍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仍高達2.73∶1,全國還有5575萬農村人口沒有擺脫貧困。因此,把“三農”這個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事關長遠、意義重大,是現實選擇,也是長期要務。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一系列尊重農民、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策略。其中一大亮點是,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講話中特別指出,農民的土地不要隨便動,這是大歷史,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抓住了土地制度這個一直以來“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也體現了對農民群體的充分尊重。經過此次延長,現行土地承包關系將維持到本世紀中葉,即“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之時。更值得期待的是,隨著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相適應的一整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的新農業、新農民、新農村,早日展現在世界東方。
作者單位:贛榆區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