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王雅萱 張艷麗) “這件羽絨服真漂亮,我閨女穿正好”,“我們平時都是干體力活的,這些舊衣服正好干活時穿。”……日前,在海州區幸福路街道文化社區啤酒廠宿舍旁,一座外觀漂亮的小房子圍滿了人。房子有十幾平方米大,是長方形,屋內有一根橫桿,上面掛滿了各種衣服。原來,這是環保公益項目“衣路幸福”的配套工程———“慈善小屋”。
為了美化城市環境,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惠及廣大城鄉居民,資助困難群眾,市慈善總會聯合海州區慈善總會、江蘇天寧環??萍加邢薰居?016年開展了“衣路幸福”項目。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累計投放舊衣物回收箱近662個,分布于130余個小區及城鄉公共場所,累計回收舊衣物100多噸,向困難群眾捐贈衣物1萬多件,受益弱勢群體達2萬多人。
有了舊衣回收箱,那怎樣更加方便快捷地把舊衣物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呢?于是,“慈善小屋”應運而生。“慈善小屋”具有為居民提供捐贈衣物,接收居民捐贈,宣傳慈善知識、弘揚慈善精神和普及傳統文化四項功能。由“衣路幸福”項目提供衣物,所在社區負責管理,定時對市民提供服務。每個禮拜五上午,會有專門的慈善志愿者打開小屋,市民可到屋內挑選衣物或捐贈物品。社會各界也可以把廢舊物資送到小屋里來,通過慈善機構轉給困難群眾。
滕學山是“慈善小屋”的受益者。他無固定工作,妻子和大女兒都有智力殘疾,小兒子雙手被開水嚴重燙傷,生活十分困難。自從家門口有了“慈善小屋”,滕學山可以定期來領一些衣物和物資。“我閨女身上的羽絨服和兒子穿的小衣服都是在這領的,每件都有七八成新,而且清洗得干干凈凈。平時社區工作人員及轄區內熱心志愿者會送點奶粉、食物給我。”滕學山感激地說。
據了解,目前,我市共建設慈善小屋4個,分布于洪門街道紅旗社區、江化社區、新海街道星化社區、幸福路街道文化社區。2018年,根據投放區域的拓展、投放密度的需要和服務能力的增強,計劃新建6個慈善小屋,投放120個舊衣物回收箱。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項目管理,大力開展項目回饋活動。對于回收可捐贈衣物,進行清洗、消毒、整理,或是直接捐贈給我市有需要的困難群眾,或是發往市外有需求的貧困地區和受災地區。同時,定期將捐贈衣物投放到各慈善小屋,供需求群眾自選使用。我們還將對翻新改造品進行義賣,所籌款項入區慈善總會專用賬戶,定向用于‘衣路幸福’項目。”海州區慈善基金會會長顏景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