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晨晨 通訊員 鮑林)近日,國務院原副總理鄧子恢之女、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鄧小燕,開國大將黃克誠之子、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黃晴,國務院原衛生部副部長楊純之子張小固,解放軍原總后勤部油料部部長孫存余之女孫曉華一行,走進連云港市革命紀念館和抗日山,追尋父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我市是革命老區,地處華北、華中兩大戰略區結合部。抗日戰爭時期,以隴海鐵路為界,北部的贛榆、東海屬于山東濱海抗日根據地,一度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八路軍115師的主要活動地域;南部的東海、灌云、灌南、沭陽屬于蘇北淮海抗日根據地,是新四軍三師的活動區域,是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在紀念館參觀期間,連云港市委黨史工辦副主任張斌、市革命紀念館館長白植明詳細介紹了我市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史。一尊尊銘刻著前輩豐功偉績的雕塑,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照片,一件件承載著動人事跡的革命文物,仿佛把大家帶回了那個烽火硝煙的年代。后代們在先輩的照片前敬獻鮮花,深深鞠躬。
看到父親當年指揮作戰的身影,開國大將黃克誠之子黃晴動情地說:“連云港是革命老區,淮海、鹽阜都是父親當年戰斗過的地方。站在這片土地上回顧歷史,緬懷先烈,是為了繼承他們為國家、民族奮斗犧牲的精神,更好地維護今天的國家權益,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鄧子恢之女鄧小燕,指著一幅鄧子恢與劉瑞龍、張愛萍等人的合影介紹說:“這幅照片,應該是1941年5月,父親作為中共華中局委員,經過淮海區到皖東北視察時留下的,沒有想到在連云港看到。在我愿為父輩們戰斗過的地方盡一份力,宣傳好、弘揚好他們的事跡。”
原衛生部副部長楊純之子張小固,面對母親的照片感慨地說:“1941年,山東八路軍115師教導五旅南下支援新四軍,改編為新四軍獨立旅。母親當時是淮海區黨委組織部長兼民運部長,組織起200多人的武裝,送進獨立旅打鬼子。這次尋訪母親的足跡,是對親人的感念追思,更是一次自我教育和洗禮。”
參觀結束后,革命后代對紀念館文物征集、保管工作給予肯定。他們在留言簿上欣然留言:“不忘淮海大地,深愛淮海人民”、“尋找父輩足跡,不忘革命初心”“紅色基因永遠傳承”,表示一定要將先輩們鑄就的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革命后代一行隨后還瞻仰了抗日山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