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瑩 通訊員 羅時寶)昨日,筆者從市衛計委獲悉,為了滿足貧困人口健康需求,我市印發《連云港市衛生計生健康扶貧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通知》)。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健康扶貧行動是以全市建檔立卡的36萬農村低收入人口、149個經濟薄弱村為主要幫扶對象。預計到2020年,經濟薄弱地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農村低收入人口大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和保障,個人就醫費用負擔大幅減輕。
低收入人口將建立動態健康檔案,落實醫療費用減免制度。作為健康扶貧重要部分,我市將對低收入人口實行建檔立卡制度,將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納入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范圍,為每位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建立一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實行低收入人口醫療費用減免政策。到2020年,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電子健康檔案累計建檔率90%以上。鄉村醫生每月上門訪視不少于1次,定期為低收入人口開展健康體檢,針對不同疾病類型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實施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患病情況定期報告制度,篩選確定重點報告病種,及時掌握農村低收入人口因病致貧、返貧家庭數及患病人員情況。
我市將下派300名以上人員到基層扶貧。設立醫療機構是我市提供健康扶貧重要因素。到2020年,每個建制鄉鎮設置1所政府辦鄉鎮衛生院,每20-30萬人口設置1所中心衛生室;力爭6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建有特色科室;9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達到省定標準,60%以上鄉鎮衛生院和10%以上的村衛生室達到省級示范標準,全市累計建成15個以上農村區域性基層醫療衛生中心。我市將重點加強近三年縣外轉出率前5-10個病種的相關臨床和輔助科室建設。未來三年,每年市、縣級醫療衛生機構下派300名以上衛計人員到基層開展幫扶。
對患病低收入人口實行分類救治。我市將推進農村低收入人口20種大病專項救治工作,以縣區為單位,進一步核準農村低收入人口中因病致貧、返貧家庭數。對低收入人口在公立醫療機構住院全面執行“先診療后付費”制度。根據患病人口實際情況,按照大病、重病、慢性病進行分類,遵照“輕重緩急”原則進行分批分類治療,積極協調市民政、財政、人社等部門,力爭做到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保障,慢病簽約服務管理,能一次性治愈的,組織專家集中力量積極實施治療,選擇部分療效確切、社會影響大的病人進行集中救治;需要住院維持治療的,由就近具備能力的醫療機構實施治療;需要長期治療和康復的,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上級醫療機構指導下實施治療和康復管理。
此外,我市還將加大經濟薄弱地區綜合醫改力度。力爭到2020年將縣域就診率提高到90%以上。強化經濟薄弱地區醫療衛生人才綜合培養,到2020年,每千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以上,爭取城鄉每萬居民有3.5名以上全科醫生。未來三年對經濟薄弱地區每年完成50名左右鄉級醫生和300名左右村級醫生進修任務,培訓1000人次基層衛生人員,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每年為基層招聘300名以上衛計人員,為基層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醫學人才。與此同時,我市還將開展經濟薄弱地區中醫綜合服務區建設,加大經濟薄弱地區疾病防控能力建設,加強經濟薄弱地區婦幼保健工作,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開展流動人口健康扶貧工作,力爭實現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