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袁春梅 朱洪琪)暑假里,小朋友們開啟各種自由瘋玩模式,游泳、露營、郊游等方式應有盡有。然而,在享受假期的同時,孩子發生意外傷害的機會也比平時增多,比如擦傷、摔傷甚至骨折。業內人士表示,小朋友年幼好動,好奇心也比較重,暑假時間比較長,家長的看護要更加細致、到位,家中的藥物和危險品要放在小朋友無法觸及之處,發生外傷時,第一時間處理,并安撫孩子情緒。
孩子哭喊,爸媽心疼掉眼淚。進入暑假,兒童外傷開始增加,小兒外科診室里,天天能見到這樣的情景。早上7點半,市第一人民醫院兒外科醫生強紅家已經換好白大褂,開啟一天的“陀螺模式”,查看前一天孩子的手術情況,趕在8點交接班前,已經為4個孩子換好藥。
晨會交接班后,強紅家跟著科主任羅洪查房。9點,手術室一遍遍催臺,手術病人已經麻醉等待,而這一天他有6臺手術,預計下午3點多才能結束。隨著暑期來臨,兒外科更是“瘋了”。工作10年的強紅家露出一絲疲倦:“好像科里每個醫護人員都有過累得一過性發懵的難受感覺,連軸轉36個小時很正常,有一次我連續干了48小時。”
小兒外科主任羅洪表示,進入暑假以來,就診人數就開始增加,相較于往年,今年特別忙碌。去年兒外科一個病區50張床,今年增加了一個病區床位還不能滿足需求。目前在床孩子100個,90多個孩子還在住院服務中心焦急等待入院。為了盡快為孩子們手術,科里的12名醫生加班加點,每天安排15到20臺手術。
“暑期是兒外科最忙的時候。”羅洪介紹,一是許多家長想利用暑期,趕著把平時能等的“疝氣、包皮”等擇期手術做了,不耽誤上學。二是暑期來臨,孩子們自由度更大,骨折意外等外傷病人明顯增多。三是可能與環境飲食有關,胃腸肝膽等疾病增多。
今年7歲的翔翔(化名)是典型的活潑好動的小學生,暑假剛開始不久,在和其他小朋友們玩游戲時,不小心摔傷,導致骨折。專家提醒,大部分兒童骨折不需手術治療,但小朋友受傷時往往會哭鬧,家長要及時采取措施,在送醫前做好必要的處理,比如用木板或筷子固定,包扎傷口止血等,以免加重外傷。
夾傷主要是指被車門夾傷,一般都是家長開車帶孩子外出,在關車門時,孩子的小手或腳被車門夾住;或者家長騎自行車,孩子的腳伸進車條里,導致夾傷。
被電動自行車撞傷的也很多見。筆者在采訪時,還看到一位四五歲的孩子,和家長在斑馬線等著過馬路時,被疾馳而過的電動車撞傷,導致小腿骨折。
還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腦袋摔傷后,一兩個小時內,孩子說不疼了,家長乍一看沒事,也沒在意,可過了一宿,早上起來發現孩子的枕頭上面全是血。或者有的孩子已經骨折了,可由于疼痛感輕,孩子沒有叫疼,而家長也不在意,可時間一長,很容易導致孩子愈合后畸形,骨頭發育也會受影響。
針對兒童骨折、夾手、摔傷等意外傷害在暑假時有發生,兒童外科專家提醒,小兒疼痛感輕,對疼痛不敏感而導致的延誤治療容易加重感染,所以家長應該在細節上多加注意。家長在發現孩子意外受傷后,要及時送醫院并告知醫生致傷原因,方便盡快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