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李慧 夏興儉)10月1日5時58分,開山島舉行升旗儀式。哨所名譽所長王仕花帶領3名執勤民兵,像往常一樣,從值班室取旗,向后山操場拾級而上,走向升旗臺。
“敬禮!”王仕花親手升起五星紅旗。
10月1日早上5時30分,開山島上的民兵們就起床了。
升旗是守島人心中最神圣的事,“有了國旗,小島就有了顏色,我們所做的就有了意義。”這個國慶,是全國“時代楷模”、灌云縣開山島民兵哨所原所長王繼才去世后的第一個國慶節。前一晚,剛剛結束在鹽城市巡回報告會的王仕花急急趕回開山島。
“只有看著國旗在海風中飄揚,才覺著這個島是有顏色的。”王繼才一生中最喜愛的就是國旗的紅色。2018年7月27日,是王繼才登上開山島的第32年零13天。那天,他準備了一面新國旗,準備在即將到來的“八一”建軍節,獻給這座小島、獻給祖國。可疾病突然襲來,經醫治無效,他的生命,永遠停在了這一天,停在了那條他走了無數遍的環島臺階上。
1986年7月14日,王繼才受命登上開山島。當時,留給守島民兵的任務,只是每天花半個小時在兩個足球場大的小島上走一圈,看看空蕩蕩的營房、坑道,望望四周的海面、航標,然后在守島日志上記下“一切正常”。可王繼才卻給自己增添一項升國旗的任務———用一根堅韌的長竹竿改造成旗桿,用一捧捧水泥和一塊塊磚砌成了國旗臺。此后,32年守島歲月中的每一個清晨,他和妻子王仕花二人就伴著蒙蒙天光早早起身,準備升旗儀式。
“國旗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開山島雖然小,但它是祖國的東門,我必須插上國旗。”王繼才這樣解釋他們對升旗儀式的“較真”。
島上的生活豈止一個“熬”字。白天日頭一照汗流浹背,夜里狂風大作像是鬧鬼,一場臺風就能鎖住整個小島,一個大浪就能卷進一個生命,可王繼才心疼的不是自己被島上歲月惹出的滿身濕疹和關節疼痛,而是那一面面的神圣國旗。
由于環境惡劣,國旗經常破損褪色,必須經常更換。守島32年,王繼才自己掏錢買了200多面國旗;狂風驟起,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國旗臺,保護這一抹鮮紅。
“家就是島,島就是國!”這座小島,連接著王繼才生命中所有最珍貴的存在,更牽動著他那顆赤誠為國的不變初心。
32年青絲變華發,不變的是王繼才的堅守和承諾———他也成了島上的一面旗幟,他的奮斗精神感召著千千萬萬的人。
王繼才去世后,先后被省政府追認為烈士、被中共中央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一座島、一面旗、一生情的故事被全國人民所知曉。日前,包括一面鮮艷紅旗在內的王繼才烈士部分遺物,被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的重要見證珍藏于軍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