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徐譽寧 徐帆 閆雅瓊)近日,走進連云區墟溝街道西園社區趙啟香的家,筆者看到屋里的角角落落甚至陽臺上都掛滿了她的書畫作品。這些作品都裝裱得非常精美,讓人看了賞心悅目。因為受爺爺的影響,趙啟香幼時便和書畫結緣。2003年退休后,她開始一心一意地學習和研究書畫。在毛筆和墨香之間,趙啟香潛移默化地讓子女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養成了溫良恭儉的家庭氛圍。
受爺爺影響
幼時播下書畫的“種子”
今年65歲的趙啟香,工作之余最喜歡欣賞和研究書畫,無論走到哪里,只要看見書畫作品,她都會駐足觀看。說起與書畫結緣的故事,趙啟香便回憶起了童年時光。因為她的父親去世后母親改嫁,幼年的趙啟香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
回憶起與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趙啟香的腦海里立刻浮現一個溫馨的場景:爺爺趙浩春時常拿起毛筆,或是書寫對聯,或是創作詩詞歌賦,而這時,趙啟香無論在干什么事,都會跑到爺爺跟前,一邊幫爺爺磨墨,一邊看著爺爺寫字。從那時候起,趙啟香就覺得爺爺的毛筆很神奇,也經常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像爺爺一樣“揮毫潑墨”。
“爺爺讀過私塾,非常有學問,是對我影響最深的人。”趙啟香說,雖然她是一個女孩子,但是爺爺并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當趙啟香和爺爺說很渴望拿起毛筆寫字和畫畫時,爺爺很高興,一直在鼓勵她認真學習,還經常給趙啟香講一些古代大學問家求學的故事,這些都讓幼年的趙啟香備受鼓舞。
退休后研習書畫
成為社區“書畫達人”
受到爺爺的影響,趙啟香對書畫情有獨鐘。雖然她所從事的工作與書畫無關,但卻絲毫沒有阻擋她對書畫的熱愛。2003年,趙啟香正式退休。大把閑適時光讓她很不適應。周圍老年人開始了打麻將、逛公園的生活,她也想找一個興趣愛好充實生活,正好連云區老年大學開設書法課,趙啟香就立刻報了名。
因為有童年時打下的書法基礎,趙啟香僅僅練習幾個月后,手中的毛筆就運用自如了。隨后,趙啟香便不滿足于只練習一種字體,楷、行、隸等幾種字體她依次學習并每天堅持練習。十幾年學習下來,她已經成為連云區老年大學的“老留級生”,身邊的同學換了一撥又一撥,而趙啟香依舊活躍在書畫班。
走進趙啟香的家中,映入眼簾的是滿屋書畫,空氣中彌漫著墨香。狹小的書房也被一張畫桌占據,上面擺放著畫筆、書籍、尺子、宣紙等。在書房的一角,掛著一幅2米多長的書法作品,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這是2009年的一天,趙啟香一夜未眠完成的作品。而客廳內更是到處懸掛著趙啟香的花鳥畫,讓原本單調的空間多了幾分韻味,這些都是趙啟香廢寢忘食創作出來的作品。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趙啟香共創作近500幅書畫作品。
“我是書畫‘發燒友’,在練習書畫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無窮的樂趣。”趙啟香說,2006年,為了完成一幅8米長的百虎圖,趙啟香一周沒有出門,閉門謝客,日夜創作,終于將這幅作品完成。或許正是因為這份愛好和執著,十幾年堅持下來,趙啟香的書畫技藝進步很快,她創作的作品曾經多次參加省市書畫展。
義務教授書畫 傳承傳統文化
對于母親的興趣愛好,趙啟香的女兒徐莉也很支持。平時只要發現報紙上有書畫作品,徐莉總是會收集起來送給媽媽。她還會經常為媽媽購買一些參考書籍和硯臺。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傳承母親的書畫技藝,徐莉也非常支持自己的兩個女兒跟隨外婆一起學習書畫,有意識地讓媽媽為兩個孩子進行書畫啟蒙。
“書畫最大優勢就是傳承傳統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便能養成溫良恭儉的家風,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優勢發揮好,為港城精神文明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趙啟香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除了教授自己的孩子,2016年,墟溝街道西園社區睦鄰活力中心正式成立,趙啟香還在社區義務教授書畫。無論是孩子們還是愛好書法的成年人,一說起趙啟香老師,總是不停地夸贊。因為無論何時何地向趙啟香討教,她都毫不吝嗇,隨時揮毫示范講授。
“雖然能力有限,但是我會身體力行將書畫傳統文化傳承給下一代,希望更多人能夠從內心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趙啟香說,與十幾年前相比,如今各種興趣班多了起來,孩子們多選擇學習舞蹈、樂器等才藝,能夠靜下心來練習字畫的少之又少。尤其是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人們動手寫字的機會驟降,書法愈發不受人們重視,國學傳承斷層愈發明顯。趙啟香認為,作為國學傳承的載體,書法和繪畫沉淀著中華五千年來的智慧與情懷,對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作用。趙啟香表示,只要還能動,她會繼續研究書畫,也很愿意教授和傳承書畫藝術。